内容提要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一个日趋复杂和多元的理论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存在两种最为流行和受众最广的话语系统:一是由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政治学话语;一是西方经济学占强势地位的经济学话语。二者的相互竞争和在价值观上的对立带来的一个理论后果就是经济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偏离。走出这种二元世界的樊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使命。为此,必须破除西方经济学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迷障及其营造的理论幻象,加强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 事实/价值二分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6-0012-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理论生态日趋复杂和多元,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存在两种最为流行和受众最广的话语系统:一是由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政治学话语;一是西方经济学占强势地位的经济学话语。由于对话渠道不畅,二者实际上暗中处于相互竞争状态,各自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自我强化话语权,这种学术分治状态带来的一个理论后果就是经济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偏离。走出这种二元世界的樊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结束这种偏离状态,我们需要深究三个问题:偏离是如何产生的?成因有哪些?如何走向统一?
一、二元世界的生成:经济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偏离
在当代中国,经济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偏离,在学术上表现为一个二元理论世界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深深植根于西方经济学去价值判断化的发展史和人们对它的片面认知史之中。
1.经济世界:“是什么—西方经济学”
大卫•休谟是西方经济学去价值判断化的理论肇始者。他在《人性论》中严格区分了“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这两个命题,“是什么”的问题指称的是确定的事实,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指称的是价值判断(注:大卫•休谟:《人性论》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09-510页。)。从逻辑学角度讲,从“是什么”不可能过渡到“应当是什么”,因为这种过渡存在两个不可逾越的逻辑鸿沟:在空间上,我们无法从有限跳跃到无限,即从实际观察到的有限事例(特称判断)跳跃到涉及无穷对象的全称结论(全称判断);在时间上,我们不能从过去和现在跳跃到未来,即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跳跃到对未来的预测。
在经济学寻求自身科学化的过程中,休谟上述原本属于经验主义的归纳命题,伴随着二十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向经济学的渗透(注: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