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我们张堰镇党委针对农村快速发展和农村人才缺乏的矛盾,实施“人才凝聚”工程,吸引了63名大学生回乡工作,其中回乡创办企业、成为管理人员的大学生16人,有5人是国外留学归来;回乡成为技术骨干35人;回乡当村官12人。
一、新农村建设呼唤人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村级经济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农村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依旧存在,最突出的就是人才缺乏。原因在于:一是村里“能人”难留。一些有文化、有能耐、有胆识的村民,甚至有些村干部不愿留在村里工作,纷纷外出跑供销、办厂子,留在家里的大多是既无门路又无能力的人。二是村里“好苗”难找。“城里总比村里好”的观念,在不少村民头脑中还很强烈,我们张堰籍大学生,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大多数年轻人因村干部报酬低等原因对当村干部不感兴趣,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务农。青年人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有的村连一个“像样的”后备干部也推不出。
为此,我们镇党委深切感到,百年大计莫若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抓人才不行,必须把“人才凝聚”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二、多措施并举凝聚人才
2004年,在对农村人才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镇党委提出了“多措施并举开展人才凝聚工程”的工作思路,并认真落实。
1、提高待遇与拓宽空间相结合,激发大学生回乡热情。镇党委想方设法增设“吸引点”来激发大学生的回乡热情。一是提高村干部待遇。2006年,我镇村干部年均收入从5年前的26515元提高到46230元,最高达到63820元。而现在大学生在市区工作,每月二三千元的收入,扣除房租、交通费等,剩下的已不多。这样一比较,年轻人就感觉到了“现在做个村干部也不错!”二是拓宽村干部的成长空间。对自愿回乡就业的大学生,我们根据其学历和专业特长优先安排岗位,并定期跟踪考察,对工作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破格提拔任用。2005年,镇党委先后把8名村干部提拔到镇工业园区、资产公司等任职;2007年初,镇党委以机构改革工作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对14个机关、事业正科级领导岗位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建农村的村主任竞岗成功,担任了镇城乡环境管理所所长。这样,优秀青年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真情唤来凤还巢。近年来,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举办社区团员假期活动、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等,向张堰籍大学生展示家乡发展的成就,让他们了解张堰、热爱张堰。陈力是我镇秦阳村人,2005年从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我镇的上海鹤山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担任报关员工作,他说:“现在家乡工作薪水和市区差不多,而且,我觉得在鹤山很有发展前途。”
2、创造机会与完善机制相结合,吸引各方人才。从20d4ece895ecdf5579c20eba0494c1287f04年起连续3年,我们大胆突破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打破地域界限,提高学历层次,采用公开报名、自愿选择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主任助理,吸引、选拔大学生回村担任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2004年第一次招聘,就吸引了230名大学生报名。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和考察,13名大学生被充实到镇各职能部门工作,3名大学生当起了村官。2006年4月,我们又下发了《张堰镇关于做好村后备干部推荐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拓宽村级后备干部举荐的视野。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的形式,40名优秀青年被推荐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
3、优化环境与政治激励相结合,真正留住人才。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环境就是吸引力,努力为“回乡人才”营造一个放心、舒心、安心的投资创业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对人才的政治激励,对优秀人才在入党、提拔,推荐参选代表、委员中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家住百家村的沈春豪,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这个村注册成立上海阿尔斯通热能设备有限公司,镇、村两级干部经常定期和不定期地走访这家企业,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2006年,这家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197万元,创利税708万元。2007年5月,经镇党委推荐,他被光荣评选为金山区首届十佳创业青年。
三、“人才凝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才凝聚”工程实施以来,对张堰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给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力。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大量人才的集聚,给张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06亿元,212户村级企业累计上缴国家税金40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16元,比2005年增长了25.9%;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上海张堰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中国经济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3块国家级牌子。
二是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大学生村官”把新思路、新观念、新技术带到农村,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六里村原是张堰镇的经济薄弱村。2007年初,镇党委将2004年招聘的村主任助理沈中明破格提拔为村党总支书记,六里村在他的带领下,改变了旧面貌,村级经济发展迅速,1~6月,村级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254%。老支书和村民对沈中明赞不绝口:“年轻人就是脑子活,想法多,比我们能干!”
三是给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生机。12名青年才俊回乡当了村官,使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的49.1岁下降到现在的43.1岁,改善了村班子的结构,增强了村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埋头苦干的责任感。大学生回乡当村官,使原先四平八稳的村干部“稳”不住了、安于现状的村干部坐不“安”了,走村入户关心村民的村干部多了、主动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的村干部多了。目前已有5位村干部取得电大大专学历,另有8位正在参加大专班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科学发展,农村才会有出路。“人才凝聚”工程,不仅开创了农村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更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继续搞好“人才凝聚”工程,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张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