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多样化需求的聚焦点和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点。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尤其需要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整合资源、协调利益关系中的作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就是社区党组织拓展社会建设功能、延伸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和建设交通工作党委的直接指导下,上海市房地部门与各区区委、区政府、社区(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区县房地局、业委会、物业公司等方方面面一起,共同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试点和扩大试点工作,主动融入区域性大党建格局,把党的工作向行业延伸、向领域覆盖、向社会辐射。通过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试点,初步形成了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房地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和良性互动局面。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对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的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封闭的物业管理型小区逐渐成为城市社区的主导潮流。物业管理成为承载各种群众利益、需求、矛盾的载体和平台。“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业管理的行业背景。社区物业管理是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它是由逐渐专业化、经营性的市场主体提供的一种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征的社会公共产品,根本区别于传统的福利型、行政性的房管体制。从1991年以来,伴随着上海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高速成长。到目前为止,上海的物业总面积达到5.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物业小区8400多个,总面积3.8亿平方米,住宅物业实施物业管理的覆盖率超过97%,物业管理企业近3000家。物业管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已经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物业管理、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的多元化,加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整合机制,发生在物业管理中的矛盾纠纷相当频繁,居民群众对物业行风的评价普遍不高。而且,社区自治发展中业委会、物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多样化,行业主管部门、居委会、业委会围绕物业管理而引发的矛盾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其中物业管理责任边界不清造成的纠纷、由物业管理引发的综合性矛盾、业委会组建和运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复杂、涉及面广,已经远远超出了物业管理的范畴,仅靠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自身发展是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探索新途径,建立新的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二)社区公共需求发展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转型,社区站在了承接社会转型的前沿。数十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回归社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居民区首当其冲,成为身份转变的最初“落脚点”,最终的接纳地。各种人群、各种利益、各种需求在居民区汇聚,各种矛盾、各种思想、各种群体在社区博弈,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涌现使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长。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逐渐改变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职能,弱化了以往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改变了对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包揽的状况,逐渐发育和发展了新的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并由此引发和培育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分化的新格局。随着政府行政资源、市场经济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定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应承担的社会功能,文化、教育、体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社会事务正在逐渐回归社会。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突破,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组织功能的不断分化,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模式将被高度专业化、独立化的多样性组织模式取代,社会组织类型多样化、功能专门化的新格局逐渐形成。当然多样化社会组织的兴起也使得社会公共管理日益复杂。例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冲突问题、协管员队伍与街道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等等,如何有序有效地引导这些组织正常发育、如何管理好这些组织、发挥好这些组织的作用,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在物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