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提出来,意义重大。回顾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总结经验,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解放思想。
一、解放思想的酝酿和起步
新时期的解放思想,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大突破,但酝酿(也可说是起步)是在1977年。这一年,有三件事是标志。
第一件: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他多次说明,“准确完整”的提法,是针对“两个凡是”的。5月3日,党中央向全党转发邓小平的这封信,使大家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
第二件:1977年7月15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创办了《理论动态》这个内部刊物。他创办这个刊物,就是为了“把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再颠倒过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理论动态》第1期刊登了吴江写的《“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当时,还把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继续革命”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理论动态》的这篇文章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两点重要的质疑。一是认为继续革命不只是阶级斗争,应“首先抓好科学技术革命”;二是继续革命不能只反右(的倾向),还要反“左”。文章指出,认为“继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关于这篇文章,胡耀邦有一段话:“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质疑)‘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一九七七年七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七七年七月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我把这篇文章送小平同志看了,小平同志表示完全同意。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第一次接触。”(吴江:《十年的路》第22页)关于此事,我补充一个情况。1977年7月15日《理论动态》第1期发出后几天,在理论动态组办公室,孟凡同志接了一个电话,他高兴地告诉我(当时在办公室的只有我们二人),是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小平同志看了《理论动态》的文章,基本同意提出的问题。孟凡同志1978年1月写的向中央党校校委的汇报提纲记载了这件事。
第三件:1977年12月2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党委会上提出,要用实践标准检验总结十年“文革”。这次党委会的内容是,审议“总结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经验”的教学方案。总结这“三次路线斗争”的经验,是党中央交给中央党校的任务。这个教学方案是由中央党校的党史教研室和党建教研室共同拟定的,基本思路是,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着重揭露林彪、“四人帮”对“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胡耀邦在会上明确指出,这个方案不能用,立即收回销毁。他说,这十几年的历史,不要根据哪个文件、哪个同志讲话,要看实践;要用真正的毛主席思想,通过实践来检验分析;以哪个讲话、哪个文件为根据,不是科学态度,那就不是研究了。胡耀邦的话,排除了语录标准、本本标准。他指定由吴江牵头,建立一个小组,搞出一个新的方案来。在胡耀邦具体指导下写出的这个指导文件,提出两条指导原则,第二条是:“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据我的研究,胡耀邦是我们党内最早明确提出用实践标准总结十年“文革”的领导人。这是解放思想的关键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会议是一个起点。这次会议提出以实践标准检验总结十年“文革”,然后才有“指导文件”的撰写,才有中央党校八百学员的讨论,才有“唯一标准”的提法(在讨论中,有些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思想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而强调实践是“唯一标准”),才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30年解放思想的不平凡历程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是Jv9e2ekDuv0ywkybrS9BZPdZUxc3xMMy36925dCWRc4=一个新的思想、观念不断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各种陈旧落后的条条框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两次大的思想解放。
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发端于1978年5月,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基本结束的标志,历时3年之久(个别地方延续到1981年冬和1982年春)。经过这场大讨论,实践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破除了个人迷信,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延安整风那次思想解放,以实事求是克服了教条主义。通过延安整风,历史留下了“实事求是”4个大字,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次思想解放,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12个字。这句话简练、准确、鲜明地表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成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本语言。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写进了十二大党章的思想路线。十二大党章在总纲中说:“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这些年来,在有些人的文章中,我们看到,这也写进了思想路线,那也写进了思想路线,其实都是没有文献依据的,因而也是不够严肃的。我们中央党校新修建的大礼堂前厅正面墙上,就是邓小平题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12个大字。这是很有意义的。
另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从改革开始,就有争论。有些人认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单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人却认为是不正之风的温床;认为引进外资就是引进资本主义;认为经济特区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租界”,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左”的东西确实根深蒂固。“姓资姓社”的迷雾,使一些人疑虑重重,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姓资姓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启动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新一轮改革。
回顾3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是在解放思想中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跨入了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才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改革开放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所说:“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30年来,推进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破除一切陈旧落后的条条框框,实践是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当年胡耀邦指导撰写的文件认为,就是看“实际总结果”。当然,关于实践标准,哲学家们可以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推进,十三大强调生产力标准,以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三、回顾30年解放思想历程的的几点启示
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回顾历史,使我们对解放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其一,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阶级斗争为纲”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中国的历史面临大转折的关头。但是,个人迷信、“两个凡是”这些旧的思想意识,却阻拦着历史的步伐。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然要解开并打碎这些违背历史要求的精神枷锁,思想解放成为历史的必然。其他大的思想解放无不如此。
其二,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原动力。在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归根到底,是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我们讲的解放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面对广大公众(包括领导干部)的。解放思想的命题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群众的要求。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历史新时期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其三,解放思想要同实事求是相结合。解放思想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失去了目的,甚至会走到偏路斜路上去。建国以来,大讲解放思想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搞“大跃进”,提出的口号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那一次解放思想没有强调同实事求是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带有空想色彩的口号和指标,结果是浮夸成风,损失惨重,教训十分深刻和沉痛。进入历史新时期这一次解放思想,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肯定是记取了1958年倡导解放思想的教训。这一次,从一开始就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相统一,从而使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其四,解放思想要善于抓住焦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命题和有效的思想武器。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以新思想、新观点,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老框框、老习惯,而且往往是大破大立。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焦点,将新旧思想观念鲜明地尖锐地对立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破”和“立”。一方面,要抓准问题,并加以概括,突出焦点,另一方面,要有能够击破旧思想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效地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这些,都是很成功的实例,也是很重要的经验。
其五,解放思想要同实践相结合进行。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要同实践密切联系。实践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很大的思想解放,但当时阻力很大,议论纷纷,随着这种经济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才进一步解放,各种指责也逐渐消声匿迹。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指责特区的声音也逐渐消退,人们对特区已经习以为常了。解放思想推进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思想的解放。
四、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继续解放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需要解放思想。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观点,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恩格斯曾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3页)“三个有利于”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标准。继续解放思想,就要旗帜鲜明地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离开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无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雄辩事实,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这里,提出了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和要求。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解放思想,破除和转变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无疑是当前解放思想的重点。
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破除各种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好更快地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