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全面地评价农村信息化程度是推动我国农村信息系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文章从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信息应用、信息化效益四个方面,根据建设新农村中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17项指标,构建农村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
我国农业总体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生产方式上主要表现在以小农经济为主,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社会生产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加速作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整个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农村信息化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程度评价体系不同于城市信息化评价,它除了具有信息化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难以科学确定,常用的经验估值法、专家确定法等方法效果并不是很好。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来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
一、农村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层次构建
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同时为使评价模型便于操作,节省计算量,农村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分为三层:顶层是农村信息化程度评价目标;第二层是基础设施、人才、信息应用、效益4个指标;第三层是隶属于第二层的17个指标,它们的归属如下:
第一,基础设施指标:每千人有线电视数、每百平方公里光缆长度、光缆入村率、宽带入户率;第二,人才指标:每千人大学生数、每万人中信息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信息应用指标: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包括移动电话)、乡镇企业中使用信息化处理技术的企业比例、百户拥有计算机数、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信息指数、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人均带宽拥有量、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第四,效益指标:信息产业贡献率、电子商务交易。该4项指标的比重结构如表1所示:
(二)指标体系分析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硬件指标,在农村信息化中起基础作用。光缆的铺设以及连接率是信息化网络互联的基础。电视台、广播电台是目前农村地区信息主要的发布渠道。
信息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一切的物质基础最后都是需要人去使用、发挥的。只有拥有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大学生数量是保证高素质人才来源的关键。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是农村信息产业服务的主体力量。
信息化的应用是农村信息化的重心所在,是提高整个农村信息使用水平的关键。
信息化效益是指信息化带来的实际经济收益,是衡量信息化成果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贡献率是指信息产业新增部分与GDP新增部分之比,其衡量了信息化后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电子商务交易比重衡量了信息化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收益。
(三)总体目标函数
Y表示总体目标评价值,Ai表示第i项指标量值,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
(四)数据量化
本指标体系都是定量性指标。
对于定量指标主要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主要利用极大性指标。
其中qmax和qmin取统计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或者根据当地实际水平由专家给出。
(五)权重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方法的原理,建立判断矩阵(如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并计算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效益在总目标的权重为:
B=(0.1437,0.2438,0.3063,0.3063)
可得到总目标评价函数为:
Y1=100×(0.1437B1+0.2438B2+0.3063B3
+0.3063B4)
或者:
Y2=100(0.0238C1+0.0519C2+
0.0551C3+0.0129C4++0.061D1+0.1829D2
+0.0682E1+0.0251E2+0.0103E3+0.0545E4
+0.0134E5+0.0188E6+0.0644E7+0.0183E8
+0.0333E9+0.2042F1+0.1021F2)
二、案例
在提出的程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指导下,应用评价模型对DX、YZ、XZ三个地区进行信息化程度评价。
结果表明,XZ地区在信息化程度评价中排名第一,YZ与之相比在信息应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占有优势。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储备较差,利用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在信息人才储备方面,YZ应加大培养和招揽力度,以期能够更大地将信息化成果利用起来并使之产生效益。而DX地区则需要在多方面着手,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结论
从模型的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信息人才、信息应用和效益比基础设施更重要。我国农村经过近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农村信息人才却十分缺乏,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还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十分不搭配。所以,首先要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我国农村地域广阔,需要大量的信息服务人员,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也需要经常性地对信息服务人员进行配需,把培训作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一环。
同时,要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要。要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整合农业、国土、农资、农机、水利、气象、教育以及邮电通讯等多部门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以及可用性。要政府协调指导与企业化运作并重,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国家重点扶持或由政府向信息企业购买等政策,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另外还要加强开发和生产适于农村和农民使用的信息终端产品,积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各类软件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