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008-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5期


  随着我国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与交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立具有特色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与财务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现行交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加强预算管理,打破基期预算的编制方法
  
  交通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打破“基数”观念,应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以本单位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将预算编制与本单位事业
  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
  
  随着交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交通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单位的应收账款也越来越多。而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规定,这显然不利于单位真实、全面地了解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情况。所以交通事业单位应该以企业的做法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
  
  三、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使其更合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虽未达到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沙发等简易办公家具设备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类物品易被损坏,更换比较频繁,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标准设置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设置在800元以上,明显偏低。应当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四、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相应增加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
  
  我国事业单位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这样势必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发生变化。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要发生合理损耗,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
  第二,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第三,不能正确体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企业是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成本,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
  
  五、增加接受投资的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
  
  随着我国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的减少,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交通事业单位应当为了自身的长远,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办事业,逐步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发展事业的格局。《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对接收投资情况也没有做出任何的管理规定,这显然与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对先行的交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增加接受投资情况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
  
  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当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许多单位对预算外的资金的性质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向财政专户上缴预算外资金收入不积极,有的甚至私设账外账,隐瞒收入,坐收坐支,违规收入,扰乱了财经秩序,滋生了腐败。而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预算外管理制度还比较粗糙,管理框架还不够完善,对外资金的性质、收支范围、征收体制、管理模式都缺乏明确的规定,难以实行依法管理。所以,应当对预算外资金加强管理,完善预算外的管理规定。
  
  七、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杜绝挥霍浪费现象
  
  加强交通事业单位财务审批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予以报销。制订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的单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签字、主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审核后才能给予报销。加强资金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抵制不合理开支,杜绝浪费现象。
  
  八、建立财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对一定时期的各项财务活动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客观地揭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问题,通过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财务活动分析,让有关领导及时了解本单位的支出情况和管理状况,不断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
  
  九、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求财会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交通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莱州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