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切入”做好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2008-12-29 00:00:00郑向鹏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5期


  摘要:如何把技术专业性强而硬的工程建设新闻报道做活、做软,文章结合作者实践,从数字角度、从百姓关注的角度、从工程建设对市民生活影响的角度三方面切入来阐述采写技巧,让与百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工程建设报道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
  关键词:三切入;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与其他领域的报道相比,工程建设新闻报道在内容上有“硬”伤——报道的一主体,桥就是一座桥,路就是一条路,其实质内容多为没有生命和情感色彩的“物”,很难吸引读者“眼球”。
  依照传统的做法,工程建设的新闻报道,大多是写政府对工程的重视、工程的进度和投资情况,而受众也多为关注工程何时开工、竣工等。由于工程建设内容较“硬”,加上技术专业强,报道容易枯燥乏味。因此,“软化”工程建设报道,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吸引力显示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从事城建线新闻报道工作多年的记者,笔者结合实践,以采写的几则新闻报道为例,从“三切入”入手,尝试总结工程建设新闻报道的几点心得。
  做法一,从数字切入,多用数字比较,让数字“跳舞”,用非技术人员的视角、非技术化的语言来描述工程技术的难点,力求深入浅出,让读者“看得懂”,让新闻“鲜活”起来。
  工程建设新闻报道,很容易出现数字上的堆砌。数字是枯燥的,势必会影响作品的可读性,然而在工程建设新闻报道中,数字却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的经验是:多进行数字换算、对比,即把原始统计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说法,变枯燥为鲜亮,化呆板为动感,让读者“看得懂”,让新闻“活”起来。
  如正在建设的央视新台址,是目前我国在建公共建筑最大单体项目。该工程体量庞大,总用钢量14万吨。笔者在采写《被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的中央电视台新址两座斜塔实现空中合龙深企“导演”央视新大楼空中“握手”》一稿,有意识地算了一笔账,将其与已经建好的知名建筑进行对比:14万吨相当于12个中国第一钢厦——深圳发展中心(用钢量1.14万吨),5个国内摩天大厦发端之作——深圳地王大厦(用钢量2.45万吨),3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用钢量4.2万吨),2个目前“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用钢量6.7万吨)。这样一来,读者对央视新台址这个“超级钢铁巨无霸”便有了感性的认识。
  同样,已经竣工的深圳会展中心,曾创下深圳乃至全国建筑史上的多项第一,其钢结构用钢量原为4.6万吨,经优化后降为3.3万吨,是当时国内民用建筑中用钢量最多、钢结构“个头”最大的工程。笔者在采写《硬仗打出“钢筋铁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主体工程施工纪实》一稿时,打了一个比方:3.3万吨比地王大厦还多了近一万吨,是广州会展中心钢结构用量的4倍,相当于全国最大造船厂一年的用钢量,这样比较,大家一目了然。
  形象的比喻,能够使读者容易对略显枯涩难懂的工程施工有感性的领悟。如深圳会展中心技术要求非常高,其钢结构的铰支座安装精确程度,按设计要求间隙不能超过1.5毫米。笔者采访了工程技术人员,打了一个形象比方,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眼球:1.5毫米意味着跨度达126米,高2.6米,重约500多吨的钢箱梁,坐落在铰支座上,两边间隙只能分别放进两根头发丝。这样的比较形象生动,使报道更直观、更有活力和更具可看性。
  深圳机场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的工程量异常浩大,填海规模之大,软基处理技术之复杂,创下国内同类工程之最。笔者在《投资60亿填海造地13.23平方公里深圳机场陆域形成工程快速推进》一稿中,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填海造地面积为13.23平方公里,相当于1852个标准足球场;总填方量约为6000万立方米,以每台泥头车装15立方米计算,约需运送400万车次,仅吹填砂量就达到47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19个洪湖的容量;插板总长约为4600万延米,相当于深圳往返北京的铁路距离;设土工布约320万平方米,相当于2个莲花山公园的面积。将枯燥的工程数据,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足球场、莲花山、洪湖等比较,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去写,读者自然觉得亲近,也非常感兴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使用混凝土就达55万立方米,相当于9个国贸大厦的用量;使用的工程桩2万根,若一根一根连接起来足有40万延米长,将其描述为“可以从深圳排到汕头”,相信大家一目了然。
  做法二,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切入,多讲述大家关注的“幕后故事”,对“硬邦邦”的工程建设做一番有可读、可看性的解读,让“硬”题材从“软”处着手。
  工程建设报道消息多半写于工程的开工之时,以介绍工程为主,多半“无景无声”;通讯则大量出现于工程结束之际,以回顾总结为主,容易“见物不见人”。如果不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入手,“贴近”便难以谈起。
  被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两座斜塔实现空中合龙,相当于将中国第一栋钢铁大厦深圳发展中心在162.2米以上高空悬空建造。该建筑大胆造型的背后,是对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的严峻挑战,科技含量和施工难度举世无双。
  央视大楼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建设过程中,北京市建委接到不少市民的“投诉”:“东三环边上有两座楼越盖越歪,都快撞上了!”——故事的真实成分有多少暂且不论,但却提出了一个市民关注的有趣问题:两座塔楼双向倾斜6度,央视新址为什么斜而不倒?
  还有很多人看着央视大楼的两座“斜塔”心中纳闷,楼中房间的形状是不是也不规则?关于大楼的电梯,网上也流传着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大楼的电梯是斜着装的,乘客将倾斜着上楼;另一个版本是,为了避免乘客倾斜,大楼的电梯将分段安装,从一层到顶层需要换乘几次电梯。
  笔者在北京采写这一工程时,围绕着央视新址斜而不倒的原因及大楼电梯是不是斜着装等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做文章。在《深企“导演”央视新大楼空中“握手”》、《本报记者现场一探央视新大楼的建筑密码大楼是斜的房间是方的电梯是直的》的报道中,引述了中建三局钢结构公司央视新址项目执行经理欧阳超和其他工程人员的解读——“这么斜的楼,政府也不管,万一塌了怎么办?”欧阳超笑着对记者说:“在工地里,我们常接到北京市民打来这样的电话。作为建设者,我们回答——放心吧,大楼100年也不会塌。”“从外面看楼是斜的,顶是歪的,有14层是悬空的,实际上大楼核心筒是垂直的,地板是水平的,悬空部分通过钢桁梁、外龙骨和斜向拉杆分散受力,是绝对安全的。大楼建成后,一层将设置直接通往顶层的电梯。当然,电梯是直的,不会像两座斜塔那样倾斜。”
  报道还引述了施工现场建设工人老赵的说法:“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楼,反正看着怪漂亮的,还特别稳当,我原来盖的楼都没这个楼稳当。没想到自己竟真的亲手把它盖起来了。”老赵,40来岁,浓浓的河南口音,他是这里负责钢结构的建设的工人。三年前打地基的时候,老赵就来到这里。“以前不知道要弄成个啥么?这么斜的不会塌了?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这一组报道,通过建设者的解读和记者的探秘,讲述了老百姓关注而又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使其区别于以往工程宣传往往过“硬”,难以细读、细看的情况,把握了读者的心理需求,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增强了可读性。
  作为深圳“一横八纵”交通路网之一,福龙路似一条巨龙,直线拉近了市区与光明新区、龙华的距离。福龙路沿线地形为山岭重丘,道路高边坡多,且边坡面积大,途经长岭皮水库、红木山水库、高峰水库、冷水坑水库等多个水库,局部路段距离水源保护区较近。对于这个工程,人们除了关注工程竣工后带来的交通便利外,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水源等的影响,也是外界关注焦点。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龙路在工程建设中,注重环保,保护生态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的环保细节让人感动。对此,专门采写了一个工程建设“舍近求远”的幕后小故事——“细心的人留意到,横龙山隧道并非一条直线隧道,而是曲线隧道。为什么?福龙路横龙山隧道原从梅林水库底下穿过,为了避免隧道内的废气、废油和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扬尘污染水源,经过论证后,调整了隧道走向,由原直线改为曲线,使隧道尽可能远离水库。”施工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样“舍近求远”,无疑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却有效保护了水库水源。透过这个小故事,无疑使大家对福龙路这个注重生态文明的生态、环保、绿色工程有更深刻了解。
  做法三,从对市民生活影响的角度切入,不回避矛盾,真正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帮助引导和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为构建和谐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众所周知,家庭装修尚且有噪音和粉尘,何况大规模的工程?没有对居民造成生活和环境影响是不现实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政府工程建设也在全面铺开。与特区早期建设不同的是,如今深圳不少政府工程是在居民密集的建成区展开,影响也相应加大,在征地拆迁和工程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热点、难点和棘手问题。
  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是重点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正面报道和问题报道的关系,把握舆论引导的节奏和力度。在宣传报道中,应积极引导,注重从建设大局出发,从维护社会稳定着想,客观公正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做到既代表政府向人民群众宣传政策规定,又要反映群众呼声和要求,让广大居民认识到工程建设既是政府行为,也是惠及百姓的民生之举,从而起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功效,真正发挥宣传舆论的功能和作用。
  2007年竣工的香梅路跨线桥工程,在建设初期,周边居民因担心工程建设会导致周边环境恶化,对项目建设持反对态度,并为此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上访,甚至发动数百居民集体到广州堵路、“围攻”省人大办公楼的恶性事件,被列为“广东八大信访案件”之一。有一家媒体曾因为发表了一篇观点较为片面的报道,导致居民的不满和上访。因此,该工程成为“禁区”,有关部门为此规定新闻媒体不要报道涉及该工程的新闻。
  新闻不能不做,是“主攻”矛盾,还是回避矛盾只唱赞歌?显然,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作为一名跑线记者,笔者对该工程长期“跟踪”,对建设过程起伏波折和解决过程进行了细致周详的调查。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与周边居民定期互动,加强沟通,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同时兑现承诺加密绿化带、安装隔音屏、使用降噪沥青等。这些举措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沿线居民也克服施工带来的种种不便,支持配合工程建设。在采写《香梅路跨北环路跨线桥今日通车》的通讯时,不回避矛盾,讲过程,摆事实,突出政府和受影响部分居民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事求是态度。行文注意突出“民生和谐”主题,从一个省信访大案最终演变成共建和谐的典范入手,反映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为市民着想,市民也是以大局为先,诚心实意支持城市建设,大家互相支持、配合,最终形成共建和谐工程,共创城市文明的良好效果,为突出城市发展的和谐进程记录下鲜明的一笔。
  此稿送给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审阅时,他对这篇独家通讯报道批示——“好,读后令人感动,感谢媒体正面引导宣传”。吕锐锋还在当天通车仪式上向市民代表深有感触地宣读了该报道,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对于这一报道,市民也比较接受。小区居民代表、万科城市花园业委会主任荆志刚说,报道客观公正,业委会专门找来当天的报纸,让居民争相传阅。
  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的建设更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工程大部分处于密集的建成区内,周边涉及施工生产厂区、商铺、住宅小区等,对居民的影响可想而知。该项目牵民心、连万家,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在工程监管上采取了交通疏导、环保降噪、安全防护等措施,仍不可避免给沿线市民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在前期阶段,周边居民因担心工程建设会造成周边环境恶化,因而对项目建设不理解,频频出现抵触行动。
  笔者在采写《一项以人为本的和谐工程——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建设纪实》、《西部通道深圳侧接线工程主体结构全线贯通,感谢沿线市民支持重点工程》等稿中,反映了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听取民意,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以下沉式地道穿越东滨路建成区和后海湾填海区,工程投资从最初的7.8亿元增加到21.3亿元,确保了方案最优。参建单位也将施工对周边居民、企业和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让市民真正感到民心工程真正是为了城市、为了市民。同时,也突出沿线市民和商铺顾全大局、团结奉献,克服了生产、经营、家居、出行等困难,为支持和配合政府重大建设工程做出了长达一年多的忍耐和多方面的牺牲,生动地体现了政府和市民共建和谐、共创文明的共同心愿,为其他市政工程的建设实施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获得主管工程建设的市领导称赞。
  (作者单位: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