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宗谱纂修有着悠久的历史,谱学研究和宗谱纂修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是史学界对其关注并不多。文章试图从宗谱纂修的历史、谱学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对家庭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发展海外关系的促进作用等多方面来论证宗谱的历史地位以及谱学研究和宗谱纂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谱;谱学;历史地位
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宗谱就是这些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向来为历代帝王、专家和学者所重视。
宗谱纂修源远流长,在我国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它是史的源头,是后人编史修志的一个重要依据。唐刘知已在《史通表史》中说:“盖谱之建名,起于周代。”桓君三曰:“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亦云:“惟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谍。”史记十二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北史高允传附高谅:“谅造亲表谱录;四十余卷,自五世以下,内外曲尽,览者服其博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宗谱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谱学。东晋的贾弼之、南齐的贾渊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谱学家,造诣颇深,据《南齐书贾渊传》记载:“先是谱学没有名家,渊祖、弼之广集百家谱记,专心治业,撰成《姓氏簿状》等书,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南朝(梁)王僧儒根据贾弼之《姓氏簿状》等书,撰写了《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太宗武候时,曾组织专人修订《大唐氏族志》综合性族谱一百卷。南宋郑樵所撰的通志中有《氏族略》一百七十部。《古今图书集成》中有《氏族典》,列举了古今氏族,民间的谱谍纂修更是经久不衰。河南省固始县的《金紫方氏宗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始修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三修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修和续修先后共十次,记载了金紫方氏自唐懿宗年间至民国时期历时一千一百余年的氏族源流、世系派支和家族大事等。
宗谱纂修向为历代帝王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将其提高到与地方史和地方志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人说地方史、地方志和谱学是同胞“三姐妹”,这个比方是很恰当的。孔、孟、颜、曾四姓派言全国统一,就是御赐同宗。解放前,河南省光山县的曾氏祠堂里就有楹联写到:“曾孟孟曾同宗共祖,孔颜颜孔御赐同宗。”民国年间,溪口蒋氏修谱,蒋介石特派蒋经国主持,并聘请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担任总裁,“文胆”陈布雷为总编纂,秘书沙文若等进行编纂。河南省省长陈善同,因愤恨军阀混战,官场贪污倾轧,遂弃官隐居老家信阳,主修了《陈氏族谱》。著名学者徐旭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原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者)曾帮助原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参议员李子炎(河南省社旗县人)创修《李氏族谱》。我国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成强调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谍,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宗谱在我国史学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纂修宗谱的重要性。
一、谱学对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与影响
宗谱,不仅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典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的文明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容讳言,这中间就有“中国宗谱的功劳”。美国之所以有那样多的中国通,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谙通中国的历史、方志、家谱。如美国犹他州就有研究中国的家谱学会,保存有我国五千年四百多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不仅美国,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很重视谱学研究和宗谱纂修。例如欧洲的一些先进国家就出现“家谱热”。人们不仅乐意谈家世,还千方百计地研究、撰写家谱。以撰写家谱为职业的家谱学家和业余爱好者日益增多。据报道:英国伦敦谱学家学会成员人数已超过一万。法国的职业谱学家和业余爱好者已有两万多人。其他国家的谱学家也日益增多。在法国,每天在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家谱学家差不多超过了历史学家。慕尼黑有一位家谱学家就以为别人写家谱而颇负盛名,对于棘手的家谱,他的要价很高,每小时高达七十美元。
总之,谱学研究与宗谱纂修,目前已在世界上形成了高潮,引起各国史学界和执政者的高度重视,对于世界文明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宗谱纂修的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宗谱,也称“家谱”、“族谱”、“家乘”,是记述姓氏源留支系的书,系一族之史,一姓之志。概括地讲,它有四大作用。
(一)能存一族之史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之作所以纪一国朝代隆替,谱之作所以叙一姓祖宗之源流。”章学成说:“家乘谱谍,一家之史也。”前面提到的《金紫方氏宗谱》,全谱八本八卷,有序文二十二篇,宗谱世系图一百一十图,世系图考七百零六考,传文二十篇,另有祭祀、家规、家诫等,约十万多字。记叙了金紫方氏自方淑(唐懿宗年间)至方自苹(民国年间)三十八世,一千一百余年的姓氏源流、后裔迁徙、世系派言、人物事迹等。这说明要了解金紫方氏的家史,只须翻开《金紫方氏宗谱》,就会一目了然。
(二)能为国史、志书保存地方文献,提供第一手资料
章学成说:“天下政事始于州县而达于朝廷,朝廷修史必将于方志取其裁,而方志之中则统部取于诸府,诸府取于州县,亦自下而上之道也。”因“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很显然,宗谱又是志书之“资料”了。总之,宗谱既可以补史之不足,又可以补志之不全,历来就是编史修志的一个重要依据。远则如司马迁写《史记》,“惟三代沿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谍。”近则如河南省固始县志主编王启同志所撰“论陈元光和王审之的历史地位”一文,对唐代固始县向闽越两次大移民的考证,将载入《固始县志》。河南省志编委、省史志协会副会长杨静琦同志说:“不仅应作为正篇编写,还应放在靠前的位置上。”其主要依据(资料来源)就是宗谱。王启的论文于1986年8月由美国源流出版社以行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