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绽放传媒界的热血玫瑰

2008-12-29 00:00:00
伴侣 2008年6期


  
  徐滔是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节目主持人,媒体称她为“战地记者”,说她“三分像记者七分像警察”。她曾冒死帮警察敲开杀人狂的门,她曾与劫匪谈判9小时,她曾用采访车帮警察运被害人的遗体;她一次次乔装打扮深入暗访揭露黑幕,一次次穿上防弹衣随警作战,拿下一个又—个独家新闻。2002年,徐滔被授予中国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近年来,她还被授予“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称号,被评为“首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前后共获奖励50多项。
  在荣耀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徐滔一直是在用生命用热血做新闻。
  
  与拿着炸弹的歹徒谈判9小时
  2001年5月13日凌晨1时左右,北京西站北二出口的小卖部里,突然窜进—个歹徒,劫持了—名女售货员。
  北京公安局特警迅速赶到。歹徒—手拿着自制的炸弹,一手把刀架在人质脖子上,躲在柜台后叫嚷:“谁也别进来,要不我就杀了她!”现场气氛异常紧张。
  这个犯罪嫌疑人姓郑。在与警方对峙几个小时后,他突然提出要见电视台记者。警方答应了,并选择了一名女警察扮成记者,准备借“谈判”的机会接近歹徒,伺机抓捕。不料,女警察刚出场,郑某就情绪激动地喊:“骗人,你不是记者!你是警察!你别过来!”场面又僵持住了。
  警察立即给徐滔打电话。徐滔立即赶到北京西站。接近歹徒有大的风险,如果说没有—点紧张那是假的,毕竟是独自一人面对生死考验。徐滔用笑容掩饰着内心的紧张,先自我介绍。
  徐滔看到柜台后面脑袋—晃,是—张年轻而充满疑惧的脸。她立即笑着说:“宝贝,这么晚了你都不睡觉,记者阿姨也睡不了,警察叔叔也睡不了。这样做相当不道德!”现场剑拔弩张,围观的群众见来了位红衣女记者,都替她捏把汗,正屏住气想听她怎么义正词严,没想到开场白竟是这么幽默的—句,全场人愣了几秒钟,接着爆发出哄堂大笑,连歹徒也被这独特的开场白逗笑了。霎时,紧绷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徐滔在离郑某只有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了,说:“你替你劫持的这个女人想一想,她的孩子刚刚4岁,她要是出现意外,她家可怎么办呢?”郑某说:“我不害她。”徐滔说:“你不害她,干什么用刀逼着她?”
  时间—分又—分、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郑某的情绪反复无常,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徐滔看到长时间处于惊吓中的女售货员—脸痛苦,就提出要用自己去换她做人质——徐滔知道,交换人质的那一瞬间,歹徒的刀和爆炸物都离开了人质,是狙击手开枪的最好时机。可郑某看看她,摇头说:“你太狡猾了,不好对付。”
  郑某拒绝交换人质后,警方决定采取—套方案:让徐滔想办法让郑某喝下含高效安眠药的矿泉水。可当她把这瓶水递给郑某时,他突然说:“你先喝!”徐滔愣了一下,说:“就—瓶,你都喝了吧。”郑某仍然盯着她:“你先喝。”为了诱惑歹徒,她只得拧开盖子,喝了两小口,说:“挺好,有点甜。”郑某接过矿泉水仰脖喝了两大口,停下来警惕地问:“这水怎么有点苦?”“我拿错了吗?我看看。”徐滔上抢过瓶子,盯着歹徒,眼睁睁地等着安眠药起作用。竟然没有动静,歹徒非但没瞌睡,反倒更兴奋了——这么点安眠药对极度亢奋的人来说根本起不了作用,倒是徐滔,顿觉头晕、眼皮发沉。
  徐滔强忍着安眠药带来的睡意,继续与歹徒进行周旋。不久,警察发现,围观的人越多,歹徒就越兴奋。
  郑某不安地问:“徐滔,外面怎么回事,外面情况怎么样?”徐滔一听这句话,欣喜若狂:机会来了——无论如何要把歹徒从藏身的柜台后面引出来!徐滔立刻回答说,外面有很多民警,你千万不要出去。在长达七八个小时的对话中,徐滔清楚地了解郑某有偏执性格,有疯狂的扭曲的逆反心理。果然,郑某看着他:“你都骗了我一晚上了。徐滔,你是中国最好的演员。”他带着人质慢慢往门口挪,想看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徐滔故意往回推,说:“你别出去,你一出去,就真的回不来了,警察都在两边埋伏着,这回真没骗你。”歹徒非要出去看看,他劫持着人质走到门口,一看到那么多民警炯炯有神的眼睛,转身便往回走,就在这—回头的瞬间,特警迅即扑上去,把他制服了。
  北京西站劫持人质事件惊心动魄的9个小时,通过电视台转播传遍了全北京城,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也为徐滔带来了“战地记者”的美誉。
  徐滔的父母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吓了一跳,立即给她打电话:“那个与劫匪谈判的女记者是你吗?”
  徐滔说:“不是,长得有点像我。”她赶紧放下电话,心里说,“我是军人的女儿,我不上前线谁上前线啊!”徐滔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她是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的,所以她崇拜警察。1991年,从原广播电视学院毕业的徐滔,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工作,后来当上了政法记者。
  
  沉着机智敲开杀人狂的门
  那次,徐滔跟警察—起去抓杀了11个人的杀人狂。这家伙警惕性挺高,警察怕打草惊蛇,就请徐滔扮成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去敲门。徐滔有点怕,那家伙是杀过11个人,她会不会成为第12个?可警察敲门危险更大,那家伙—眼就能认出便衣警察。她壮起胆子按门铃,用地道的山东话说:“我是物业管理处的。”听到—个山东农村妇女的口音,料想没危险,杀人狂就开了门。门打开的瞬间,他立即感到气氛不对,“嗖”地拔出手枪,几乎在同一秒钟,两支枪从徐滔的两边肩头伸出对准了杀人狂……制服杀人狂后,警察称赞徐滔:“好样的!像警察!”
  因为长期与公安战士们在一起,徐滔也具备了警察机智勇敢的特质。有一次,在北京一家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徐滔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女人面孔。当那女人从她身边经过时,她突然记起北京警方曾经破获的一起夫妻共同实施的特大假金表诈骗案。当时,就是这位妻子逃掉了。徐滔想,这次不能再让她溜掉。她立即报警,又飞快地戴上墨镜开始跟踪。这女人也认出了徐滔,加快脚步出商场伸手拦住出租车钻了进去,—边喊:“快,快开!”
  
  徐滔一个箭步上前,拦住了正在启动的出租车,向司机亮明身份,说明情况。
  那女人气急败坏,咬着牙催促:“别管她,快开车,我给你1万元!”
  司机在危难中慢慢开动了汽车。徐滔站在车前,用自己的身体挡着车。双方对峙时,民警赶到了现场。
  这类街头遭遇战发生过不止一次。也是在一家商场,徐滔本能地觉得有一双女人的眼睛在盯着她。她—抬头,刚认出那女人是一个毒贩的妻子时,脸上已重重地挨了两记耳光。她采访过那个毒贩,跟他的妻子见过—面,那个毒贩因罪行严重被执行死刑。周围的群众看到《法治进行时》的记者被打,立即向110报警。警察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安慰她,一边要带走毒贩的妻子处罚。徐滔却对警察说,“你们先别处理,让我先跟她聊聊。”徐滔真诚而又坦率地说:“你的境况,我也很同情。我了解案情,你与毒品交易无关。你实际上也是—个受害者,成天担惊受怕的。你不应该恨我,你知道那么多毒品能祸害多少人,会使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那女人虽然扭着头,但都在听着,徐滔的话句句入情入理。她们整整谈了7个小时。
  真诚获得回报。春节前夕,徐滔还收到了毒犯妻子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句话:“我从你身上明白了什么叫替别人着想。”
  “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对徐滔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也是警察对她的认可,他们亲切地管她叫“滔子”,有大案叫她,过节喝酒也叫她。徐滔获得范长江新闻奖时,各公安分局局长发来贺信,警察们纷纷向她祝贺:“恭喜获了潘长江奖。”徐滔纠正道:“不是潘长江是范长江。”警察们笑:“就你有文化啊,谁不知道范长江奖。”徐滔去市公安局参加会议,分局长们就跟商量好了似的,见面的第—句话都是:“你是长江,我是黄河。”那是他们祝贺徐滔获得了范长江奖特有的幽默方式。
  徐滔和她主持的《法治进行时》,越来越受观众热爱;她的“记者在现场”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