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下午1点,钓鱼台国宾馆正在召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大会,一位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的女士站在主席台上,气宇轩昂。
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华夏遗产基金会的会长,另一个,是原国务院副总理耿飚的长女——耿莹。
大屏幕正在播放中国即将消逝的文化遗产。耿莹显得很激动,“为了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4年!父辈们靠两条腿走出来的江山,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她几次哽咽,流下激动的泪水。台下鸦雀无声,陈毅、粟裕、徐海东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都在其中。
耿莹的经历很“复杂”:地质学中专毕业,国家三级运动员,做过医生,当过画家,又在美国经商了20年。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构成了她的人生。“我常常是非专业出身,最后钻研成为专业人才,这一点就是父亲的DNA继承。”
耿莹的家位于老外交部附近。笔、墨、纸、砚,满壁的名画和老照片,是她家里最大的特色。耿莹是个很有品位的老太太,喜欢涂红色指甲油,擦红色唇膏,穿衣谈吐都透着艺术家的气质。
把握自己的人生
耿莹从小便是个很有主见、思想超前的女孩,她说自己最大的特点是“设计人生”。
1961年,由于受国内形势的影响,从地质学院中专毕业的耿莹,被分到北京地质队,爬了10年山,找了10年矿。熬到文革后,她被调进北京制药厂,成为车间工人。自从中专毕业,37元钱一个月的工资,耿莹整整拿了17年。由于家庭困难,耿莹刚满一岁的大女儿,一直由耿飚夫妇帮助抚养。然而,从小就脾气硬的她,就是不肯求父亲。
为此,耿莹失去了她的婚姻。“我一生最失败的就是婚姻。丈夫提出离婚的时候,小女儿才9岁。别人都以为是我这个耿家大小姐最后看不上工人出身的丈夫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是地质学校的同学,他不解为什么沾不到这个高干家庭的半点光,还处处受限制。”丈夫首先提出离婚,丢下两个女儿再也没有回来。耿莹从此再未有过婚史。
怎么办?耿莹说她从不怕跌倒和失败。不久她得到消息,北京制药厂要成立研究所。“我特别想去,想脱离这种三班倒的生活。但厂长和书记连认都不认识我,怎么调去?”耿莹开始谋划起来,“那时候厂里有篮球队,领导经常去看篮球比赛。谁也不知道1958年国家培养的5000名运动员,我就是其中之一。篮球、短跑我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耿莹设想有一天领导能来看打球,如果老天爷帮忙,就能引起领导的注意。
就这样,每天下班后耿莹都守在篮球场,在给别人捡球的同时等待领导到来。工夫ppsYpovwjjgroupQ1w2DBjnRzFn8aDLEi3ShF9dRDUs=不负有心人,耿莹设想的情景果真发生了。“我一个漂亮的三步跑,领导愣住了,问我是谁,哪个车间的,愿不愿意到篮球队。我还满口犹豫,欲擒故纵地提出除非当队长。”就这样,耿莹不仅当上了篮球队长,不久还如愿进入了药研所。
搞地质的如何做医生?这在耿莹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我从来不怕这些,没那么多顾虑,不会我就学。”耿莹这点非常像父亲,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据说1935年红军决定强渡乌江,耿飚靠着以前做矿工懂得的一点机械原理,硬是啃下了一本《工程学》,36小时建成了横跨乌江的浮桥,后来成为军中少有的架桥专家。
学地质出身的耿莹,硬是钻进了医学圈。“晚上回家哄孩子睡了,就啃书本;我还自己养小老鼠,自己做药物试验。”就这样,“连瘤子都没见过”的耿莹,最终成为肿瘤所里药物报告、临床报告都获得认可的专业医生。
坚韧成就人生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肿瘤所调进了4位专业的肿瘤专家,没有正规学历的耿莹,被分配到动物所,负责饲养试验用的动物。“即便养动物,我也要做到最好。最后他们发现,给猴子抽血,猴子只认我;要让小鼠保持体重,也要找我。我给每种动物都制定了详细的档案数据。”渐渐地,动物所里几乎离不了耿莹。
但耿莹的心早已飞走了。“他们不是说我缺学历吗,我就要考个医学学历给他们看看。”夜深人静时,已经37岁的耿莹夜夜在灯下苦读医书。
1979年北京中医学院招生,从全国194名学生中录取30名本科生,之后再从30名里录取8名读研究生。耿莹出乎所有人预料,全部中选。然而,拿到沉沉的学历本子后,耿莹又有了新计划。“当时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全中国最有威望的老艺术家都集中在此。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我想如果两者兼顾该有多好。”耿莹毛遂自荐,提出给这些“国宝”们当保健医生。这个想法与一心要保护好“国宝”的研究院一拍即合,耿莹的计划又实现了。
“其他保健医生就是早晚把脉,没事儿就不用来了。但我不是,我到他们每个人的合同医院抄病例,给老画家们建立了自己的医疗档案卡。老画家们为了感谢我,就把他们的作品送给我,这些别人求之不得的东西我不要,我只提出一个条件,要当他们的学生。”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中国漫画先驱叶浅予先生,都把他们的画拿出来让我临摹。一次见到大师亚明先生,他说:‘丫头,你要学画就把《八十七神仙卷》画10遍。对临,默临,最后背临,这三个阶段你用10次就给我走完。’”随口的一句玩笑,亚明过后早已忘了。然而几年后,当他再来北京开会,一个女人捧着厚厚的几摞画卷来找他。“我摆给他看我画了3年的《八十七神仙卷》,他震撼了,说丫头,你行!”
耿莹当时特别喜欢王叔晖的画,特别是他的工笔人物红楼十二钗。然而,这个一辈子未婚、性格古怪的奇才,总也瞧不上耿莹。“我每次去他家,他都很客气地说,耿莹同志您好,请坐,您自己倒水,我没时间。最后说,行了,我累了,您回去吧。我就这样在他那里坚持站了半年。最后有一天他终于开口:‘你真的要学画?我以为你们高干子弟就是玩票呢。’”耿莹终于征服了她最难攻克的老师。她十分感慨:“我这个出身有时候害死自己。这么几十年我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别人有的我不能有。”
耿莹擅长中国人物画,她创作的《听琴》《文姬归汉图》《游园惊梦》等作品,还入选了全国美展。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耿莹选择去美国打拼时,已近50岁。这样一个年龄大又不会英文的中国女人,很多人都为她能否生存担忧,更别说还要在美国创业了。耿莹却信心十足。“我和他们说,虽然我不认识一个英文,但是你们看着,给我3年的时间,如果3年后我没饿死,我就要在美国横着走,我就是不信这个邪。”
耿莹真的做到了。来到美国的第三年她就拥有了相当于中国六亩的土地,有了自己的54棵果树。“我之后钻进了美国人的生意圈,不像其他中国人,总在中国人的生意圈里打转。我主要和犹太人做生意。”
耿莹也是从摆小摊起家的。“我忠告大家一句,不是平衡别人而是平衡自己。我当时就是跟随走秀公司,摆摊卖淡水珍珠。从国内赊账,自己设计,做项链耳环。我雇不起工人,就请留学生。我自己卖,手舞足蹈地比划,人家看好了,我就赶快给人家安好扣子,包装好。”
耿莹就这样艰难度日,没有朋友,没人交流。“有时候做着做着,我就开车到大山上,雨哗哗地下,我特别压抑,就在山上大喊。谁知道你是耿家大小姐,哭喊完了,第二天接着去摆摊。人家能挣钱,我为什么不能。”
但如果长期安于现状,那就不是耿莹了。熟悉了美国之后,耿莹又开始设计人生。“我发现要在美国发展,就必须混进他们的圈子里。我想起父亲当国防部长时,美国国防部长布朗曾来中国访问,父亲还将我的一幅画送给了他。”凭着这唯一的线索,耿莹给布朗先生写了封信,信中夹有她和父亲的合影,以及那幅画的照片。“我连布朗的具体地址都不清楚,完全是碰运气,不曾想两周后,布朗先生的秘书来电,说布朗先生要接见我。”
就这样,耿莹的摆摊生涯没维持多久,她就以中国画家的名义,进了布朗的俱乐部。“那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场所,我给很多石油大亨、军火商、社会名流画画。”耿莹的第一张画,是给一个二战时期在捷克斯洛伐克发了战争财的美国人画的。“他说他的前妻对中国很感兴趣,长得也像中国人,是个钢琴家,想让我给她画一幅肖像。”
耿莹并没有提出画画的具体价格。“一周之后,我见到了她的夫人。我在画中给她穿上李清照的衣服,拿着本古书,还配着李清照的诗。”就这样一幅画,让耿莹最终拿到了2.7万美金。“哇,真的发财了!我之后又画了七八张画,有了名气,他们非常喜欢我的作品。”
然而画画,也只是耿莹打进美国圈的第一步。之后她在美国一待就是20年,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与在美的各国商人,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这也和爸爸的性格很像,他总是被任命为参谋长之类的职务,每次战役,爸爸和别人的打法总是不同。”
如今,耿家在美国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然而人越老越思乡,耿莹甚至常想起儿时的往事。“小时候喜欢看苏联小说《复活》还有世界名著《红与黑》之类的书,父亲就不高兴,让我收起来,塞给我一本《封神榜》或《西游记》。他说你是中国人,你必须先了解中国的东西,然后再去接触外国的,才有鉴别和比较。”就这样,耿莹带着她的女儿、孙子回到了故土。
耿莹发现,“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好,国门大开,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进来了,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包围谁?包围我们的孩子。孩子开始染头发,学嬉皮士,参加偶像秀……美国的垃圾文化,我们很好地继承了;而我们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用于建筑锁阳城、龙门石窟等等宝贵人文景观的雕刻工艺也已失传……”
70岁的耿莹又重新开始,经过4年的奔波筹备,耿莹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终于获得批准。“很多人问我,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折腾?命运安排我生在中国,生在耿家。我要对得起我的父亲。我只求能做一个手电筒里的小灯泡,当孩子们有一天发现外国的东西没意思的时候,能找到回家的路。”
责编/紫君
E-mail:zijun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