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明,不屈的行者

2008-12-29 00:00:00廖中华
中国商人 2008年12期


  他,儒雅、自信。藏锋于袖却又寓情于怀。
  在平凡而又普通外表的敛饰下,藏喜怒哀乐于胸、蕴荣耀光芒于内。因为采访他,我曾至少和六个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谈起过此人,但得到的却是六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在那里,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得到的感受却是如此的迥然有异。
  他,坚毅、硬朗。恒心素著却又百折不挠。
  
  在业界,他素以办事果敢、作风干练而著称。但有时也坚持己见、固执而又自信。一旦认定的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所见、不屈不挠。这种倔强的性格曾让他吃过不少苦头,但依然不悔。他的刚毅、智慧以及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的审察都藏匿在他行事低调且又宁折不屈的身影之后。
  他是一位不屈的行者。
  在中国白酒界变化莫测的风云时代里,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奉献着自己的奉献、不屈着自己的不屈、创新着自己的创新……
  不为传统所撼、不为世俗所动、不为艰难所阻、不为利益所困,他依然是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内心的平静与矜持。如果不是2008年5月12日那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劫难,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隐匿在群雄混战的白酒硝烟里。
  他,就是中国三大名酒之一的剑南春集团公司董事长——乔天明。
  
   时间回溯至2008年5月12日下午二点三十八分。
  一场地动山摇之后,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离震中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的四川绵竹,也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重创。作为中国三大名酒之一的剑南春,也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上万吨原酒从一个个巨型陶坛罐里倾泄而出。顷刻之间,美酒的醇香充溢着绵竹的上空。
  短短的1分32秒,剑南春付出了10多亿元的惨重代价!
  
  心灵深处的掌声
  
  然而,剑南春人是震不垮的,乔天明同样也是震不垮的。
  2008年8月28日,距大地震仅仅108天之后。
  当剑南春灾后全面恢复生产媒体见面会在剑南春厂区新建的白酒包装中心举行时,乔天明肩上多日来的重负终于在那一刻得到了释放。
  不仅如此,当那些来自全国的白酒经销商目光坚定地站在乔天明的身后,决意全力以赴地支持剑南春重起雄风、重塑辉煌时;当他看到来自全国的主流媒体一如继往地支援剑南春、为剑南春重建而摇旗呐喊时,这位刚毅而倔强的男人近百日来卧薪尝胆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某种回报。
  自强者自助,自助者天助。
  也许只有那种亲历了大灾大难、劫后重生的人才会有这种亲如手足、心心相印的亲情与恩情,这一点,剑南春人深有体会。也许是这位钢铁般的汉子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去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当年轻一代的剑南春人以坚定的目光、铿锵的誓言、豪情万丈的壮举,誓将剑南春带入一个全新的高度,重塑一个更好、更美、更强的剑南春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就在那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宣誓的那一刻,站在现场一角的记者悄然发现,乔天明的目光掠过了那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的头顶,从他们身后的窗口射向了远处的天空。那一刻,他满含热泪。
  在灾难面前,这位白酒硬汉没有流过一滴泪。但是,当记者问及在这场灾难面前什么让他感触最深时,乔天明的脸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原来,大地震发生后,办公楼已成为危楼。尽管如此,勇敢的剑南春人还是不畏危险,不停地抢运资料以及存有重要数据的电脑等贵重物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此次地震中,剑南春仅一人失踪,无一人死亡),乔天明已下达了“所有的人不得进入危楼”的命令。可是当乔天明转过身前往其他地方指挥救灾时,还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进入危机重重的危楼里抢运资料、电脑等。
  “我知道情况后,我批评了……他们,还是……重重地批评了他们……”刚才还谈笑风生的乔天明此刻变得慎重起来,现场一下子变得寂静无声。
  接下来的一幕,却让记者终生难忘。
  “他们冒着生命危……危险……去抢那些宝贵资料……说实话,我……我不领情……”乔天明硬着心肠说了一句“我不领情”的话。然后,滚烫的泪水却从这位铁打的硬汉眼中溢了出来。
  坐在乔天明身边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赶忙递给乔天明一张纸巾,乔天明一边接过纸巾一边哽咽着说:“剑南春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不想再看到他们中有任何人受伤。酒洒了可以再酿,人不在了……”
  说到此处,乔天明再也讲不下去了。
  ……
  这,就是乔天明。
  一个没有被地震击垮的男人,却在自己那些勇敢的员工面前流下了热泪;
  这,就是剑南春。
  一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集体;
  这,就是四川。
  在灾难面前,他们没有退缩与犹豫,而是勇敢地选择了不屈与自救;
  ……
  所以,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西部四川那块灾难深重的地方时,同时也看到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与坚韧;看到了他们在灾难面前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将心贴得更近、将手握着更紧、将爱付出得更多的一种无边大爱在延伸;看到了他们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迅捷而高效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正是这个民族的伟大与不凡之处。以至地震发生后不久,西方史学家撰文称:“我们终于找到了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别的民族最后成了这个星球上惟一能将古代文明延续至今天的遗传基因,是因为灾难来临时,这个民族拥抱着更紧。”
  这,也是剑南春能得以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其实就在乔天明落泪的那一刻,记者也是情难自己,热泪盈眶。当天,所有在场的人包括来自全国的经销商、全国的媒体、行业领导、还有剑南春员工无不为乔天明的泪水而打动。他显示了一个企业员工与领导之间、董事长与普通员工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感动。以至,那天的掌声经久不息,那是现场所有人为乔天明而发出的最真挚的问候!也包括记者本人。
  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掌声是为剑南春有这样勇敢的员工而钦佩,也为剑南春有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乔天明而欢欣。
  那一刻的乔天明最真实,也最感人……
  那一刻的剑南春人最可爱,也最美丽……
  
  剑南春的精神
  
   从成都出发,沿着成绵高速(成都至德阳)一路向北。大约两小时之后,即进入绵竹地界。2008年4月7日,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记者一行踏上了绵竹这片土地。自唐代以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一直以盛产宫廷玉液琼浆而蜚声海内。
   4月的成都平原,繁花似锦、香气扑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肆虐而幸福地开放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与芬芳怡人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冲击着每一位到访者的视觉与味觉。这也让习惯了北京车流与人流的记者,享受了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
   仅仅一个月零五天之后,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片原野,还是这片山水,却没有了那种飘香万里的怡人与陶醉,取而代之的却是大地震之后的狼藉与残垣,是令人心痛且心酸的悲愤与伤情。即便是大地震的三个月之后,这里依然还在致力于恢复生产的自救中。
   作为一家拥有近7000名员工的酿酒企业,剑南春倚靠成都平原北部优良的地理环境和优质的深层地下水(在这次大地震中,这种优质地下水并没有受到破坏,这一点,国家权威部门已经进行了验证)。独特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使得这片土地,自唐代以来一直就是为宫延酿造琼浆玉液的好地方。作为剑南春历史最惊奇的发现之一——“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挖掘,不仅证实了这里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是出酿好酒的地方,而且因为“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存在,延续了这片土壤作为出产佳酿的生命力与原动力。“天益老号”酒坊遗址作为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酒文化,更体现了中国酿酒历史的源远流长与精湛工艺。作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文物原址,举世罕见。
  
   或许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座处于绵竹市西半部的酒厂面积到底有多大。虽然地震破坏一些厂房,但放眼望去,酿造车间还是一个连着一个,无边无际。绿化工作做得很好。虽然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但浓香肆溢的美酒还是让每一个到访者流连忘返。一些小鸟隐藏在路边的草丛里窃窃私语,似乎也是诉说着对往日美好时光的留连与回忆。蝉成了这座刚刚受过重创的现代化酿酒企业里最清闲的客人,它们无所顾忌地歌声让人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不知谁说了一句:“剑南春曲酒车间里的酿酒工人终日与美酒为伴,恐怕个个都是‘酒’林好手。”也许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记者心想:终日在这美酒飘香的环境里工作,早晚都有美酒佳酿相伴,快哉!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记者专门向曲酒车间的酿酒师傅们求证,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喝酒的高手。一位正在接酒的师傅憨厚的望着记者,用浓浓的川味话回答着记者的疑惑:“不是啷个回事,我喝酒就不行!”语气拖着长长的,那怪怪的慢条斯理的样子惹得站他身旁的另外两位工人师傅哈哈大笑。
  
   看来,地震只是震垮一些房屋,剑南春人的精神还在。
   这一点,足以让乔天明感到欣慰。
  
  白酒人生
  
   第一次见到乔天明时,是在办公楼的五楼。当时这里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第二次来,办公楼虽然还在,但已成为危楼。乔天明的办公室则搬到了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三排整齐的平板房围构成一个超大的四合院,剑南春救灾自救指挥中心就设在这里。从这里打出的电话、发出的每一条指令,以电波的形式传向全国,一个新的剑南春正在向我们走来。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乔天明的一生注定与“酒”有关。
   1949年9月,就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鸣响前几天,乔天明出生在四川绵竹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作为一名与共和国同时代的企业家,乔的成长经历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多得的一个真实范本。
  对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乔天明一般不愿意多谈。
  在经历了近六十年的人生风雨之后,这位硬汉变得更加低调、更加理性和寡言。不是工作上的事件,绝不愿多说一个字。以至在采访前,有人告诫记者:“乔总不愿意谈他个人,谈企业、谈剑南春可以,你最好不要越此雷区!”。果然,在采访中,记者绕着圈子想从乔天明那里了解一些关于他过去的故事。结果这个老而弥坚的“机灵”董事长还是三绕四绕又将记者的提问绕了过去。
  绕来绕去,还是在围绕着剑南春在谈!谈来谈去,还是要谈工作!
  “我是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老百姓。”乔天明用那种带着明显川味的语调对记者说,那意思要在说:“你就别在这个问题上费心了”。
  虽然如此,记者还是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这位白酒宿耆不同寻常的人生履历。
  1968年,乔天明中专毕业后即参加工作。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当过矿工、剥离工、建筑小工、汽车修理工、保管、会计等。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一无背景,二无靠山的条件下,惟一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付出,惟一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的才智与勤奋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天资聪颖加上年轻有为,乔天明很快就出人头地。
  当年轻的乔天明接过清平磷矿汽车队调度室调度大权时,他只有24岁。在这当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那个时代不仅汽车少,一个县也就那么百十台汽车。汽车调度不仅掌握着交通运输,而且遇到突发事情时更是关乎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当时环境下上至县委下到普通百姓都离不开汽车调度。
  事实上,当时与乔天明一同工作的同事中,不仅有参加过抗美援朝后转业的军人,还有一部分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老干部,论资历论年纪,乔天明只能算是一个后生小辈。但,由于指挥有方、管理得当,加上政治觉悟高,这些老革命、老干部十分服他,最终将一个汽车队经营得有声有色。
  1982年,乔天明调到了剑南春。一个改变剑南春和乔天明自己命运的机会终于到来。
  上个世纪剑南春,虽然获得了“国家名酒”称号,但由于整个中国社会刚刚步入改革开放,中国白酒业也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一切都处在探索阶段。
  来到剑南春的乔天明,从办公室副主任干起,不久后升任主任,一直到厂党委副书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乔天明又从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以至多年后,乔天明在谈起这段经历时还自嘲般地笑了笑,不置可否。
  时光流转到了1989年。厚积薄发的乔天明再次复出,出任主管销售的副厂长。此时的乔天明已年届四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时代。无论是精力还是阅历、应变能力等,都处在一个颠峰时期。在乔天明的带领下,剑南春无论是在营销上、还是在酿造工艺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雄心勃勃的乔天明也从副厂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常务副董事长、总经理、集团董事长,一直走到了今天……
   乔天明执掌剑南春的时代,正是剑南春大踏步前进的时代。
   无论是从产量还是销量,剑南春都连创历史新高。2007年,剑南春仅纳税就创纪录地达到了9.7亿元人民币。记者事后进行了粗略的计算,以一年365天计,折合每天纳税263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企业,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这样的企业家,难道不值得社会敬仰吗?
  
  酿造一种品质
  
  作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酒专家,乔天明身份非同一般。不仅身兼四川剑南春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而且还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对于这位低调务实的企业家来说,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沉默寡言而忘却了他。相反,他的务实、他的勤勉以及他对质量坚定不移的追求,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尊敬。乔天明多次被授予四川省优秀企业经营者的称号,并且是四川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好厂长,同时还是全国内贸系统劳动模范和第四届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对于这些荣誉,乔从不去提。“酿良心酒,做份内事。”成了乔天明纵横酒业的座右铭。
   也许有许多难以言传的苦衷,也许天生就奉行“沉默是金”的人生哲学,也许还有更多的不便明言的“也许”……总之,我们要去探寻那个在白酒行业纵横了26年之久的男人背后的酸甜苦辣,又谈何容易?
  如果不是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这位不屈的行者或许还隐匿在群雄混战的销烟里。
   无论是刻意的掩饰,还有无心的遗忘,在乔天明执掌剑南春的时代,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忘却的。即便外界忘却了这些历史的瞬间,但剑南春人肯定不会忘记:
   1996年5月13日,剑南春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证书
   1999年1月1日获“中国驰名商标”
   2000年9月1日,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证书
   2002年6月 剑南春佳酿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收藏,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惟一收藏的两款历史名酒(另一款是茅台)
   2003年,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证书
   2004年,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5年5月13日,中国首家通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纯粮固态发酵标志”认证
   2007年12月8日,剑南春第一个发布了中国白酒年份检测标准——“挥发系数鉴别法”
  
   2008年4月,剑南春成为四川省首家环境友好企业。
   2008年6月,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光荣与梦想,责任与道义,一直伴随着奋勇前行的剑南春人,也伴随着乔天明光明磊落的白酒人生。
  研究白酒营销的人不难发现,名酒正在陷于一种营销怪圈。
  在当今三大名酒“茅五剑”系列中,茅台似乎成了政府攻关酒的代名词。大到春节、国庆,小到五一、中秋,那些前往达官显贵家中的手提袋里,往往就藏匿着一两瓶茅台。从共和国开国领袖们直到今天,茅台一直似乎就是政要显贵的专利品。“买者不喝,喝者不买”成了茅台营销史上永远无法解释的隐痛;作为另一款名酒的五粮液,近年来也是水涨船高、节节攀升。那个藏匿在五粮液商标背后透明而诱人的液体,更像是商贾名流们在追逐资本与利润的狂欢盛宴后俘获的战利品。随着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攀涨,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怯;惟有剑南春,藏锋于袖却又寓情其中。将浓浓的酒香、甘饴的佳酿溶入其中,既不张扬也不显耀,虽远离在光环与喧嚣之外,却也亦步亦趋、不离不弃领军于中国三大名酒之列。剑南春,倚靠的是什么?当记者问及现场经销商时,来自兰州的张秉庆回答得非常简洁:“品质”。
  酿造一种品质,是对剑南春亦或是对乔天明本人在中国“酒”林地位最好的诠释。
  
  明天更美好
  
   自从8年前,茅台率先在业内推出年份酒以来,中国白酒界就打起“年份大战”。
   你5年,我10年;你10年,我15;你15,我20;你20我30……据说一家投产不到18年的酒厂,也推出了30年陈酿。这种混乱的局面让任何一个怀有社会责任感的白酒工作者都痛心:这样搞下去,代表中国酒文化之一的年份酒极有可能崩盘,成为无人可信的“假年份酒”。
   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中国三大名酒之一的剑南春如何动作,就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动。”作为剑南春董事长的乔天明掷地有声,向所有的同仁宣告了剑南春的“年份”方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良心酒,做百分百的年份酒。”
   剑南春又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年份酒是百分百的呢?
   这样,标准问题摆在了剑南春集团领导人的桌面上。
   自年份酒问世以来,标准问题一直就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对市场上的年份酒进行准确的断代,刻不容缓地摆在了中国白酒界上上下下各个层面的领导人面前。不仅有实力的厂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发,国家有关部门也投入巨资在进行年份酒检测标准的研发工作。但,事与愿违,白酒的年份断代问题却成了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让所有的人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作为中国名酒,剑南春在科研上投入的资金数以亿万计。年份酒标准问题提出后,剑南春立即投入巨资进行科研攻关。乔天明坦率地承认:“最先的试验也都做失败了。”
   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之路,惟一能做的就是奋力前行。屡做屡败,屡败屡做。剑南春人的较真劲儿,此刻“暴露无遗”。在不断地总结新的方法、新的成果之后,终于在2007年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中国年份型白酒鉴定法——挥发系数判别法问世,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八年一剑,乔天明和他的剑南春终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次确立了在中国白酒界的江湖地位。
   面对无数心血和2800多个日日夜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此刻的乔天明倒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与轻松:“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不必再用一一把坛子封起来的办法去取信于人。”
   说完大笑。
   两次采访,得到的却是两次完全不同的解读。第一次是在大地震之前,乔天明谈笑风生。当时正值初夏,他的心情有如窗外的阳光,与他交谈更是如沐春风般的畅快。第二次采访,却是大地震之后。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后的剑南春,不仅没有像外界预测的垮掉,反而以更坚强、更果敢的坚毅站了起来。正是在这场猝然而至的天灾里,乔天明更清醒地看到了剑南春的未来和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了将剑南春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的决心。
   今天是2008年9月27日,我早已回到了北京。
   此刻,我们神七飞船上的三名宇航员正漫步在太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前进。回想到一个月前,我在剑南春采访时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感动。几次想动笔,却总是无从下手,也不何从何处落笔。今天,我终于将它完整地记述出来,将此文奉献给在5•12地震中所有受损的企业,奉献给那些在5•12地震中自强不息的人们,奉献给那些在5•12地震中坚强且义无反顾选择重生的企业家们……当然,也将此文奉献给我所敬仰的乔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