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之后,吉林社会经济发展猛然提速,到2007年岁末,吉林的发展速度已名列全国前茅。
在吉林经济“快跑”背后,循环经济的作用开始逐渐显现。
多年来,吉林省作为国家重点老工业基地,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污染。目前,吉林省面临资源缺乏的严重困扰:煤炭有2500万标吨缺口;人均水资源量仅是全国人均用水量的60%多一点;石油资源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顶多能再开采20年;铁矿等资源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乏
吉林省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有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除传统的汽车、光电子产业外,其它包括石油化工、食品深加工以及制药产业,都属于资源利用型和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对吉林省的资源和环境造成新的压力。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造成新一轮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使建设生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受到影响。因此,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减少环境污染。这种新经济形态就是循环经济。”高有福认为,吉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随着吉林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这种优势将逐渐显现。
老工业的现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效率产出”为特征的“两高一低”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在此背景下,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新方向,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在原苏联援助下,依托资源,与资源型产业结构配套,吉林省建立了一批化肥厂、电石厂这种不协调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吉林省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附加值低的重要因素。
“现在,吉林省正积极谋划工业大发展——若干老工业企业将通过技术改造重新振兴,一大批新兴工业项目将落户吉林。”吉林省环保局纪检委书记梁俊卿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于新上项目,吉林省坚持项目生态化、资源可持续化、产业高技术化、产品名牌化、投入多元化,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佳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为吉林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同时,2002年之后,吉林省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目前,吉林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业已完成,初步建立起了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寻求循环经济路径
吉林省生态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适用生态技术,延长生态经济产品链条和产业链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加强对农业、汽车、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管理,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各种资源,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据介绍,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吉林将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使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具有示范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木材节约代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以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项目。
吉林生态办表示,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其次还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