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和“浅决策”

2008-12-29 00:00:00秦晓鹰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13期


  
  时下各类媒体常用一个词——“浅阅读”。所谓“浅阅读”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指一种浅层次的、简单轻松甚至以娱乐性为追求的阅读形式。那么“浅阅读”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恐怕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某种不良状态有关。
  近些年,我在与新朋老友见面时,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经过极为短暂(大约30秒至1分钟之内)的寒暄后,对方就显出了心神不宁的表情。不是看一眼手机就是瞅一眼手表,或者就是嘴上与你搭讪而眼光早已游移不定,总像有什么心事,又像在寻觅什么,以至使你本想对他多说几句话的念头荡然无存。
  我曾就此请教过某位心理医生,问他这种“走神”是否属于病态。心理医生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问:你觉得什么人身上这种现象最为严重?我思忖片刻后说:在企业家、官员、名人这三类当中最常见也最严重。而一般老百姓,则不多见。医生又问:你觉得他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答:就是眼神不专注,总让人感觉他们那双眼睛后面还有一双眼睛。医生听罢大笑:“眼睛不够用呀!今天这个社会,人的欲望太多喽。”
  的确,如今市场经济瞬间万变,发财机会转瞬即逝,职场纷争你死我活,升降荣辱白驹过隙,权钱欲念此消彼长。黄金梦、权力梦、成名梦搅得国人坐卧不宁,而“梦”之变幻引出的悲喜转换更令人琢磨不定。于是,人们就总有一种无端的紧迫性。它所带来的心絮紊乱、神情恍惚,也就成了人们今天常见的心态与表情。这种心态即使说不上是病态,至少也是一种最严重的亚健康状。
  正是人生命运和社会角色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使人既紧迫又困惑又浮躁,于是反映在阅读需求上就有了两种倾向。第一是需要读点书;第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从书中找到解开困惑的钥匙。显然,这两种需求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当前最时尚最流行的“浅阅读”。有一个金融家,我曾亲眼看见他每周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来更新他放在私家车里的小书箱。我问他的司机,他买书,看吗?司机说:当然看,而且是一天看一本。有一个上过初中的农民工朋友曾非常认真地问我,怎么才能当个记者?我劝他看看新闻采访学。三天后他告我学完了,并让我推荐他去某报社,如不行至少也要给他一个“采访任务”。还有一个房地产商问我是否可以在他所在的城市盖个非洲风格大酒店,我说你要先看点关于非洲的书。一周后他告诉我,不但看了书而且请人讲了课还自已动笔画了张非洲酒店的外观示意图。真是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其实,一般公众的浅阅读并无可厚非,跨行业纯兴趣的浅阅读还颇有开拓视野扩展思维提高素质的好处。然而,如今的问题是这种不求甚解、仅仅适应浮躁紊乱社会心态的“浅阅读”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出现在一些位高权重者身上。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官员的“浅阅读”往往并非是一种消遣,而是作为指导工作的重要参考。他们选择的一些“浅阅读”所涉及的知识范畴,恰恰就是需要他们做出指导做出决策的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这样一来,“浅阅读”就演化成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进而成了“浅决策”的始作俑者,成了扼杀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软性杀手。我曾遇到一位高官,他向那些专家们征询意见的“口头禅”就是:“你能不能用三五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有时,他也会拿出一本书顺手翻几页,然后便扔给秘书去看,并规定“看完后用三五句话把内容概括概括。”这种“浅阅读”能行吗?我只希望,在阅读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的一些掌舵人依然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