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春耕生产调查

2008-12-29 00:00:00崔晓林马玉忠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14期


  4月,正值春耕时节。
  由于煤、电、油等的能源性原料涨价以及运费等各种成本的增加,导致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价格上涨缓慢且不稳定,在这个春天里,始终辛勤耕作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农民,他们扬起的锄头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坚定。
  用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五家村村民李世伟的话说:“化肥、柴油啥都涨价,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钱,这地种不种还有啥意思?”
  
  涨价“吃掉”了政府补贴
  
  “啥都涨价,玉米反而掉价,今年一袋肥就涨了100多块,国家给的那点补贴根本不够干啥。”谈起春耕,绥化市青冈县建设乡双富村村民郭树英一脸愁容。
  青冈县是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区,其农作物90%种植的是玉米。说到今年的玉米种植情况,郭树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底玉米的收购价格还是0.5元/斤,可是今年初,玉米的价格就一下跌到了0.42元/斤。每斤少了近一毛的价格让郭树英无法接受,于是她把自家的粮屯起来,打算等玉米的行情涨上来再卖。“谁知这一等就等到了现在,玉米的价格虽然上涨一些,但由于玉米失去水分较多,已接近‘干’粮,还是不划算。春耕在即,春整地、种子、化肥等都需要钱。”
  有关部门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2007年以来,农民所需的化肥、种子、农药、水利费、柴油、人工费等均大幅上涨。据测算,2007年度各项费用的支出比2006年度已经上涨了近30%。而2008年初各项农资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又提升了一大截。
  
  双富村村主任陈井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农民常用的复合肥已由去年的110元/袋涨到了180元/袋、磷肥由去年的140元/袋涨到了240元/袋,分别上涨了60%70%不等。种子与柴油等农资产品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陈井波为《中国经济周刊》算了这样一笔账:按每亩地的产量是1100斤计算,2007年玉米的价格是0.5元/斤,去除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田间管理、玉米收获等成本440元,农民平均每亩地约能净赚110元。这其中还不包括租赁拖拉机等农用机械的费用。而按照现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来计算,加上柴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