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攻坚

2008-12-29 00:00:00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14期


  
  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许多中小型化肥生产厂家停产,大型厂家利润锐减,农资造假趁虚而入;包括化肥在内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再加上部分粮食价格偏低,农民面临赔钱种地的风险,种粮积极性受挫;农民购买力下降又进一步加剧农资市场的不景气,交易量减少,农资经销商利润下降。春耕时节的黑龙江,在农资问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3月27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用“极端重要性”来强调农业和粮食生产之于全局的意义。国务院决定在今年农业预算投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并主要用于农民直接补贴。这是国家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方面发出的明确信号。面对这一有利契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用更大的决心和力量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努力搞好当前春耕生产,争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