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00种奥运特许商品开始最后冲刺

2008-12-29 00:00:00宋雪莲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2期


  “奥运特许商品真正发展起来不过几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而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极其简单,就是‘能够参与’就足够了。”10月12日,北京骁天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告诉记者。
  从最初连企业名称都不允许出现,到现在可以针对某项奥运特许商品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奥运特许经营企业们走过了将近五年的艰难路程。
  近8000种奥运特许商品,超过历届奥运会的总和。这些原则上在明年3月底后将不能销售的商品已经进入后奥运时代。尽管其预期的销售收入将接近100亿元,但至今10多亿元的库存仍然在困扰着一些企业。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奥运特许商品该走向哪里?
  
  产品开发“走了不少弯路”
  
  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计划是2008年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旨在通过特许商品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参与奥运市场开发的机会。“特许企业以交纳特许使用费的形式对奥运会做出贡献,不享有赞助商和供应商的权益,不能进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市场营销活动。” 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意味着,虽然可以成为北京奥运特许经营企业,但是企业一切有关的经营行为,都将与以往不同。
  2003年9月,北京奥组委正式启动奥运特许市场开发计划,转年的春节后,从事礼品生产的北京骁天时代文化发展公司的奥运特许产品开发团队就成立了。“那时的我们还名不见经传。”姜建说。
  “那时,国内还很少有企业想到要参与奥运特许商品的生产,由于我们是一家具有韩资背景的公司,参与汉城奥运会的经历让外方首先提出了参与北京奥运特许商品生产的建议,那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我们没有理由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当时参与奥运特许市场开发,可以说尚无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比如怎样设计出既符合奥运精神又符合本国传统文化的奥运特许产品,怎样包装?怎样运营?怎样定价?
  “我们前期的确借鉴了韩、日、西欧等国家的奥运特许商品开发经验,结果发现,如果把他们的经验完全照搬过来,可能就是完全的失败。”姜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中国人热衷收藏贵金属产品,而在国外,“在贵金属产品生产上非常保守”。
  “我们的策划准备了半年,于是经过几轮的筛选,2005年年初,我们正式得到了认可。”姜建说。
  据悉,每款上市的奥运特许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都经过了最少3次,最多30多次的修改,而骁天公司上报的产品就有上千款,审批下来的也只有230款。
  “我记得我们最初设计的7、8款产品都做了很多样品,但审批的时候遇到了挫折。比如收藏界认可的,但是不符合奥组委规定的,都要忍痛割爱了。”骁天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智告诉记者,“所有的创意设计都不是依赖市场,而是要尽最大的可能符合奥运标识的使用规范,价格的制定标准也是以专家组的标准来衡量的。”
  
  从“热卖”到遭遇“寒流”
  
  2005年11月12日,奥运吉祥物福娃发布。当天,在王府井大街特许商品旗舰店门前,人们排起了长队。店员不得不给排队顾客发放写有数字的字条,让大家凭号按顺序排队进入店内选购。但即使是每人限买一套,那个代表奥林匹克圣火形象的“福娃欢欢”绒毛玩具也在发布后几小时内就已售罄。也就是那次抢购风潮,让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北京奥运特许商品的“风头”。
  据悉,2000年,仅悉尼奥运会吉祥物就卖了5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吉祥物更是创纪录地卖出了7亿欧元。一些经济学专家做过评估和预测:北京奥运会的商机和市场足够广大,购买能力要远远超过供应能力;其中,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经济价值就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
  2007年底到2008年春节期间,是奥运特许产品热爆发的时期。
  “当初我们申报特许经营收入的时候是5000万美元,后来追加到6000万美元。但到2008年第一季度,特许经营的收入已将近10个亿。这个数字比当初的预算翻了一番。”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份,我们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6个工厂24小时轮番加工都忙不过来,我们位于机场的上千米库房也被抢搬一空,几乎就是有什么搬什么。而运来的产品基本不用入库就被等着的车拉走了。”张智告诉记者。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的上市之路却在热卖之后遇到了一场又一场寒流。
  “从雪灾到火炬境外传递出现意外波折、再到地震,虽然奥运马上就要面临举办,但是奥运的声音却被一场场灾难掩没了。而这直接影响了奥运特许产品的销售。”姜建回忆道,“那时正是火炬题材的奥运特许产品上市的最好时机,29cm的火炬模型,无论是产品的设计工艺还是当时奥运产品的运输环境等,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但是很可惜,市场没有打开。”
  据业内人士介绍,奥运火炬生产企业华帝生产的奥运火炬模型批准生产的是20万个,最终大概只生产了5万个。
  
  奥运特许产品“路在何方”?
  
  奥运特许产品的种类接近8000种,而骁天公司的产品在230种左右,如果全部生产出来,就是将近700万件。“由于品类过于丰富,销售对象不明晰,造成了部分奥运特许产品的库存增加。”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他估算,整体奥运特许商品的库存目前应该在1520亿元左右,而其中贵金属的库存压力最大。
  前期的奥运特许产品销售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不允许出现企业的名字、没有外地的特许店、零售商不许打折销售等,给奥运特许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不过北京奥组委结合市场情况,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比如放开一些宣传渠道、企业可以自己开零售店等。到奥运前,我们已经开了30多家专卖店了。”姜建说。
  奥运特许产品的销售在2005年到2006年,一直是以北京地区销售为主,“那时一年销售1000万,80%的份额都在北京。”张智说 ,“其实外地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后来我们的员工回老家,都带了产品回去,几乎被一扫而空。随者外地的市场的逐步打开,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外地销量占到了一半。”
  “现在的后奥运时代,特许商品的销售又以北京地区为主了,外地的特许专营店陆续撤点,那些基本开在各地黄金地段的商家,已经无法承受每天巨额的租金了。”
  “我们的确错过了很多销售的良机,所以虽然我们已经销售了80%以上的产品,但目前尚有近一个多亿的库存压力。但是我们也不会放弃后奥运时代,比如推出周年纪念品。”姜建说,“很多受欢迎的藏品都不为人知。所以,我们仍然会充分利用奥运后的阶段把这些产品延续下去,并通过零售商进行推广。”
  据姜建介绍,每款受欢迎的奥运特许产品他们都进行了预留,而其他的特许商也都做了相关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根据这些受欢迎的特许产品组合出精品,来满足不同人士的需求。”
  如今,参与奥运特许商品生产的企业家们自发成立了一个特许圈的俱乐部,“可以说我们风风雨雨地走过来,除了有两家支撑不住退出以外,这些企业无论亏损了还是盈利了,大家都没有怨言。”
  “也许,我们该向北京奥组委申请一个荣誉证书,来证明我们曾经这样参与过。”姜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