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优秀做法,提出从拓展课外体育活动来吸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关键词:体育锻炼;活动形式;行为习惯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实施《全面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任务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较为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则能很好地弥补课堂体育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目的与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又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率、参与频率与持续时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离这一规定尚有差距。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动机。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动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别指向消遣娱乐、减肥健美、社会交往、缓解压力、发展个性、应付考试等,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格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动机比较积极健康,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已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
(2)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但参加的频率低,活动持续时间短。能够在固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者较少,大部分学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持续时间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差距较大。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 素。
(3)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对高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项目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倾向于对抗激烈、竞争性强、技艺性较高的项目,其排序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而女生倾向于对抗程度低、艺术性强、活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其排序为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篮球等。但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排序与学生喜欢的项目排序呈现出差异,男生经常参加的项目排序为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跑步、武术等,女生为羽毛球、跑步、乒乓球、篮球、健美操、排球等。另外大学生对新型、现代、时尚健身项目如拉丁舞、瑜伽、街舞、现代舞、网球、登山等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很多学校不具备开设此类课程的条件。
(4)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为个人锻炼或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这种情况与校、院、系的集体活动少且普及面不广、高校体育组织团体少、体育文化组织形式少有密切关系。以个人方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多见于个性相对独立或兴趣特殊的学生,这也反映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与朋友同学一起锻炼的活动方式常见于双人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时常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这种方式是形成结伴参与和固定锻炼小团体的主要因素。
(5)影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运动场馆不足和运动器材陈旧、短缺、单一是目前比较突出的客观因素。学习忙、学业负担重与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压力增加、多数学生教研有关,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客观反映。上网聊天和利用课余时间打工、逛街等占据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惰性大、体育兴趣差。
二、拓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学生体育活动,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活动安排,并逐渐形成制度,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形式。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做法,提出应发挥体育社团功能、利用体育俱乐部优势、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拓展运动休闲内容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逐步培养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发挥体育社团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是由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性业余团体。它是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的学生自愿参加的组织[1]。体育社团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体育社团参与的自主性和社团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锻炼氛围,使体育社团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体育社团要加强自身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活动,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以具有丰富教学训练经验的教师为指导顾问,提倡学生自愿参加的一种公益性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2]。体育俱乐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事物,是一种符合当前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体育俱乐部具有活动开展的业余性、项目选择的自主性和活动指导的专业性、组织工作管理的规范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自主,活动有序,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实现教学双方优势的互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尽可能建立多种学生喜欢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连续性、长期 性。
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体育文化艺术节是通过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和时间,改变活动的功能,由单一的运动竞赛向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节日[3]。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更进一步拓展开设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只是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扩大直接参赛人数,使更多的人能够从参与竞争中体验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具体做法如下:①删除跨栏跑、铁饼等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比赛。②增设师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体育集体竞赛项目,如“同心协力向前跑”、“10×100米接力赛”、“篮球定点投篮”、“集体跳长绳”等,提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③引入民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