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8-12-29 00:00:00赖宁昌
中国市场 2008年41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论述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出了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022-02
  
  物流就是物质的流动,既是组织技术方法,又是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民经济如果是流水线的话,物流产业就是流水线上的传送带,现代社会经济是建立在物质流动基础之上的,试想若没有强大的物流运输系统,我国南方与北方、国内与国外不能实现互通有无,经济将无法运转,产品不能运输出去,原料不能运输进来,经济运转很快将陷于瘫痪状态。
  物流作为产业地位的确立,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究竟要如何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是政府、学术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体系。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
  (1)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到重视。现代物流是作为一门组织管理技术在我国刚开始起步,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2006年3月,在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标志着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2)物流经济运行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左右,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的水平。“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五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2005年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
  (3)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成长迅速。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成长、成熟,是物流产业地位得以初步形成的基础。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中铁、中储等传统大型国有物流企业,都进行了改制重组,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宝供、南方、大田、宅急送、远成等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TNT)、敦豪(DHL)、总统轮船(APL)、马士基(MAERSK)等外资物流企业,利用我国扩大开放的机会,抢滩中国市场。
  (4)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19.7%,比“九五”时期加快4.2个百分点。铁路提速,公路联网,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投产,长距离油气管道开通,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开始缓解。到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4.1万公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建设在“十五”期间起步,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突出成就,在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整合、优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2.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1)对物流产业发展认识水平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
  (2)存在一哄而上,盲目上马现象,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3)物流基础设施还需加强。美国国土面积和我国具有可比性,据2006年统计指标,公路、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分别比我国要高很多。我国应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4)物流不够安全和稳健。2008年春节期间的一场暴风雪就让我们的物流陷于几近瘫痪状态,造成南北物资流通的极大障碍。另外,煤的运输也是物流运输中的头等大事,运输不畅造成电价上涨,造成经济恐慌。因此,应该制定应急预案,让我国的物流更安全、更稳健。
  (5)物流需求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大部分企业还在走“小而全”、“大而全”的道路,没有及时转到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物流企业方面的原因,如技术上的不发达、设施的落后、组织体系的混乱 等。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的研究,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要加大对物流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推广托盘国家标准,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生产、商贸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2.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社会各界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和国际贸易领域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积极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服务产业,借鉴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重视并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强发展规划的制定。现代物流业规划是指导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国家要抓紧编制下发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省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尽快编制本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研究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加大对一些重要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于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投资,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3.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物流专用设备,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要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一方面,物流要为电子商务服务,另一方面,物流也要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化物流。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积极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物流企业要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应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好有关咨询、研究、培训、服务等项工作。
  5.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产业。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在物流理论研究和市场实践方面的先进经验,消化吸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这是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快物流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大力提倡国内外物流企业携手合作,优势互补;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智力,学习借鉴国际现代物流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服务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积极支持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鼓励中国物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加速实现国内外物流市场服务一体 化。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