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慎用三率收缩流动性等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42期


  刘明康:慎用三率收缩流动性等
  中国银监会主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明康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结构性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动性是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的,全社会整体流动性充裕和银行体系资金面趋紧的现象并存,部分中小银行甚至已经出现流动性十分紧张的现象,流动性风险上升。
  “大多数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小企业,如果继续对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实行‘一刀切’的紧缩性政策,势必会进一步制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刘明康指出,鉴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点,要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冲过剩流动性。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各种工具搭配,审慎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减轻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刘煜辉:宏调核心应是价格改革不是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日前发表文章指出,货币政策从一个“频繁操作、多做多错”的状态过渡到逐步淡出宏调的中心,由价格改革担纲、辅以财政政策配合,这恐怕才应该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刘煜辉表示,中国经济之所以通胀,是因为信贷和投资规模需求太旺。需求为什么旺,看上去似乎是货币过多,但那不过只是个现象。过旺的本质是投资的利润高得不正常,货币都是趋利的,高利润必然激励着货币信用的创造。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垄断性的掌握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几乎全部要素和资源,所以,在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将要素及资源价格降至最低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最多投资。于是我们就看到,在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我们却有超低的能源价格、超低的水价格,超低的环保标准、超低的土地价格和超低的税收优惠。
  刘煜辉指出,体制中最本质的问题不解决,货币信贷政策不会有什么用。可以想见的是,体制下信贷紧缩的结果必然伴随着更为扭曲的资源配置。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而配置。不要过多责怪我们的银行,他们也是经济人,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只会驱动着它们将紧缩的总量尽可能地往资金最安全、盈利最有保障的部门送。货币、信贷、汇率这些市场化的工具注定是效用有限的,价格可能是当今唯一可行的手段。
  点评:价格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认为货币过多只是一种现象,通胀的根源在于信贷和投资规模需求过旺,这个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如果不是印钞机不停运转发行大量的货币,信贷和投资规模的旺盛也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至于太离谱,通胀也不应成为一个大问题。此外,央行行长日前表示,央行关注的焦点 仍是控制通胀,果真把宏调核心转向价格改革,其影响如何,不能不让人起疑。
  
  徐斌:重要的是把热钱变冷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徐斌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在国际市场看来,全球可投资的主要资产,一是欧美资产,特别是美国资产;二是石油等能源与基础材料商品等国际性资产;三是新兴国家的资产。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世界银行与UBS的研究都表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新兴经济规模,已占全球经济的近50%。因此,国际资本投资新兴经济实在是大势所趋。
  而在新兴市场之中,中国经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既然人民币币值仍被严重低估、紧缩政策又使得国内的资产价格打折,既然在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之中中国经济仍会一枝独秀,那么管理层就应该充分意识到:也许各种限制政策可能增加热钱流入的成本、拖延热钱流入的时间,但基础条件没改变,热钱持续流入的大方向就不会改变。因而在公共决策层面对热钱的认识上,就应该更加客观,才有助于中长期决策和战略。中国还需要投资,需要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只要管理层能够维持稳定高速的增长,就能把热钱变成冷钱,把短钱变成长钱!而这种情况下,谈及热钱大幅流出的风险是不切实际的。当然,热钱的持续流入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另一个问题——央行被动释放的流动性会不断增加,其带来的通胀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不过,既然政府不愿在短期内改变人民币低估的状况,通胀风险就会如一支悬在头上的剑,而这也是国内经济为维持低估汇率必须付出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