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打击中国的危机模式和应对战略

2008-12-29 00:00:00武建东
中国市场 2008年42期


  中国越是走自己的增长之路,成功地拉动经济增长,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越低。而且国际投机资本更多的还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同路人。
  
  近期国内有一股思潮集中认为,国际热钱要大规模撤离中国、做空中国,中国将发生全面的经济危机;国际资本将寻机冲击中国、从中国套利。这种悲观的论点也造成了一种恐慌的随众集群行为,构造了一种对中国发展目标模糊不定、前景危险、甚至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这种行为不但可能使中国痛失机遇,也可能使中国失去财富利益。
  在驱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信贷力量中,外国纸币的运转功效越来越大。截至2008年6月底,维持目前中国国民生产能力运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其中30万亿是由央行根据中国经济的运转情况发行的基础货币,占比为70,另外12万亿则是因应18088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发行的等额人民币基础货币,占比为30。
  由于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还不大,内需的经济体量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个基础货币的发行结构就有些不太健康了,因此,也就可能成为国际资本与中国互动的临界标志和破击中国的最佳路径。
  
  国际资本打击中国的战略模式和攻击框架
  
  对于国际对冲基金而言,以金融力量快速冲击中国以获取短期暴利是一个长久的战略话题,也是一个进入中国市场内部“内生性”打击中国的问题,对进攻者和防御者而言风险同样高。但是,这种集中性打击中国的较量和互动,能超过中国提供的市场利益和潜力吗?换句话说,也就是奶牛重要还是牛肉重要!
  目前的固定汇率、资产对冲和通货膨胀是国际资本金融打击中国的基本前提和理想环境,中国的强制性外汇制度客观上也造就了实施一次国际金融打击的制度性缺陷。
  但是,从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以支持打击吗?与1992年国际资本打击欧洲货币市场相比,时至今日集中打击中国经济体系所需的资金已非昔比,从国内而言至少需要3至5万亿人民币的资本,从国际而言至少需要握有3000至5000亿美元的头寸。当然,筹集这个资本也是有可能的,然而其目标也是巨大的。在此期间中国的反打击力量也能够成功运转,也就是说资本集结和反制机会可能同时运转,中国未必就会输给投机者,而且金融打击中国战略利益的最大获利者是谁?也就是说中国的危机重建能力强,还是美国和欧洲的损失大?这个话题需要长期探索。
  以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交流而言:如果以金融力量实施一次有效的经济打击,目前较可能的是一个中小规模的多周期的集中冲击,而且直接攻击的目标应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和金融领域。
  
  预测和评估:国际资本可能打击中国的危机后果
   前瞻性估价这样一场危机,可能造成如下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可能流失5000至13000亿美元,中国的年进出口总额可能下降5000至8000亿美元,中国的GDP可能会下降15%至30%,维持在18万亿人民币左右,也即大约2002年的水平;中国城市120亿平方米的房地产可能会缩水10至25万亿元的市值;中国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可能只有5至8万亿元的水平。
  因此,中国越是维持城乡二元分制的土地和房屋制度,这种攻击的可能性越高,越是不能够创造性重新安排股权分置改革,越有可能被市场利用,越是维持现有的美国危机,中国紧缩的政策越可能造就攻击;越是不主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越高。
  为此,中国越是走自己的增长之路,成功地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危机的危险越低。而且国际投机资本更多的还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同路人。对于国际投机资本而言,打击你是为了赚钱,投资你也是为了赢利。所以,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不在于外部,而在于我们国内裹足不前。
  如果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打击是一次商业性的打击,中国控制这个危机的规模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是一次商业性的打击,又得到主权国家支持,中国危机控制的代价就会比较大,但也是能够控制的;如果这是一个主权性的打击,那么几乎没有胜者,当然,如果一场危机仍可以使中国的外汇储备保持在5000亿美元左右,国际资本就不会对中国构成致命的打击。
  
  国际资本与中国互动的形式和利益实现的主要途径
  
  目前中国经济体系的特有结构为国际主导的资本力量实现资本利益提供了五种公开形式,即:商品和服务的结构套利、资产套利、货币套利、市场套利和知识产权套利。这是一个立体开放的跨国资本互动结构,也是我们所谓的中国与国际经济的体系性互动模式,在中国它使国际资本拥有比直接的金融打击更有效的利益转换方式,是中国与全球经济主导力量来往的主要形式。
  倘若仅仅从国际分工的结构角度认识国际资本的套利机制和套利通道,视野会变得狭窄。实际上,中国对于以上大规模的资本利益公开跨境流动的通道是开放的。因此,这种特殊结构的经济互动机制也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另类的投机和套利机会,它要比传统的直接经济打击或信贷流动造成的金融危机利益更大、也更持久,是世界上全新的投资和投机的体系种类!
  在中国要素市场商品化这样一个大周期内,特别是中国资产货币化的整体改造之中,以及在中国资产国际化的大背景之内,只要中国维持增长和投机空间,国际资本就会与之合抱而生并以跨境资本转移的方式实现利益增值。也即当奶牛能够产奶的时候,保护它的人可能比要宰杀它的人多。
  
  中国与国际资本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目前中外经济互动的主要形式分析,体系性互动的方式主要有10种,即:利率、汇率、通胀或通货紧缩转移、国债和负利息国债的认购和交易、贸易顺差、并购资产转移、股票市场、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以及衍生工具、信贷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贸易管理等等。
  危机冲击和打击中国的主要形式也主要有十种,即:国际收支危机、信贷投机性集中性流动、原油和天然气等商品危机、制造业的结构危机、经济转型危机、就业危机、局部或整体的金融危机、财政预算危机、急剧的气候和生态等自然灾难、病毒和瘟疫等等。
  中国与国际经济交流互动的基础是在资本项目、商品价格管制的前提下运转的,这种资本和价格管制造成了内外经济体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也是一种带有经济阀门的互动,这不是整个国内经济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直接对接的互动,后者是一种通道式的互动。
  因应中国现阶段改革的特点,中国的国际经济交往将以体系性互动为主,由商业性机构发动中等规模的冲击和打击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这种危机的冲击具有套利作用。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来看,中国具有防范规模较大的金融打击的能力。
  
  加快修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漏洞
  
  纸币资本主义时代金融力量的变化主要有五个特征,即:积累的金融化、商品的金融化、财政的负债化、经济的信贷化和信贷的市场化。
  谁不能掌握这五个方面的力量,谁就不能居于世界经济的顶端;谁过度使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谁就会置身危机之中或危机的边缘。同样,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也必须挑战这五个端点,只不过需要中国更加灵活运用这个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的路线图。
  从维持中国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防范国际资本的金融打击而言,中国都必须修复中国经济体制的漏洞,以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且这种漏洞是与国际经济相比较而言逐级上升的,实际上制造这些危机漏洞的机制比漏洞本身风险程度更高。
  目前修复这种体制有两条路径:一是赶超性扩散模式,类似欧元和日元经济体与国际经济互动的体系,以国际化货币和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低增长、低通胀的目标。二是结构性内生的方式,它建基于生产性经济的惯性,以加大供给修补需求,从而获得高增长并维持适度通胀,以发动和引导技术革命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提升并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一种逆转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创新战略。
  在未来5至8年之内,修复中国经济体制的漏洞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应该视国际经济的景气周期,实现两种模式轮流为主的滚动修补战略。当国际经济处于低潮时它需要实行逆转战略,国际经济处于高潮时它需要实行加速战略。也即当国际经济调整之时,以第二种模式为主,大规模扩大生产,这意味着高增长、高就业、适度通胀,当国际经济上升之时,以直接融资大规模改造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高增长、高就业和适度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