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解放思想为发端,开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从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这30年,在中国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戏,铺展了一幅幅色彩纷呈的发展美景。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起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主要项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这四大生活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极大地丰盈起来。其中,与“住”相关的家居建材流通业,也和其他领域一样,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不断推陈出新,辉煌成长,在横向和纵向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孟国强的话来说,30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强劲需求,建材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建材商品流通越来越活跃,从沿海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高速路纵横阡陌,新建筑鳞次栉比,中华民族迎来了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最重要的历史建设时期!
忆往昔,看今朝,我们不妨分别从消费者、家居建材市场以及建材流通专家的视角,一起来对比一下改革开放前后家居建材流通业破茧成蝶般的巨变,细数一下家居建材市场的辉煌成果,探寻一下它的未来发展之路。
视角一:消费者
从一票难求到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30年的时光中,我国家居建材流通业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30年前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建材商品长期严重短缺的困难局面也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家居建材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家居建材流通业的潜力得到极大的激发,一件件功能良好、典雅别致的商品装饰着我们的家,整个生活也变得七彩绚烂起来。那么,这30年的前与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笔者这就带您一起去体验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家居建材流通业的大变化。
30年前:家具购买 一票难求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当时所有建材类产品均按计划生产,由行政手段进行配置。这导致不但生产者得不到激励,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市场供求信号严重失真,供求不平衡,致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由于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方面都存在问题,建材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十分低下,难以满足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家居建材商品处于一种严重紧缺的状况。
在20世纪70年代,让现在的年轻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现象是,自己家里要添置家具需要向“公家”申请,凭票购买,并且当时这种票可谓“一票难求”,要买家具还得连夜排队。这种现象在今天家居建材市场开遍神州大地的社会背景下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XX领导,这是我的申请表,下个月我结婚,向组织申请一张床、一套五合柜、一张吃饭桌子和4把椅子……”这是20世纪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一封申请书中的一句话。事件的主人公在递交申请后满心期待地回家等消息了,可直到婚期到来家具都没等来,而在婚后第8个年头才等来了一张婚床。那个年代,许多家具都归“公家”所有,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得到。
当时,在北京也只有西单、西四、东四、前门等几家屈指可数的家具店,人们买家具要排长队,家具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到70年代中期时,家具开始凭票供应,对于70年代中期以后结婚的人来说,得到一张家具票的困难和喜悦往往会成为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据北京某知名家居广场的一位副总经理回忆说,之前曾有人同时问到几位“圈里人”自家用的家具是什么牌子,大家纷纷侃侃而谈,而他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他的家里,两件20世纪80年代结婚时候凭票购买的天坛家具仍然使用至今。已经20多年了,这两件“紧俏”天坛家具的升值空间未见得有多大,毕竟与红木家具不同,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两件老掉牙的家具便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
30年后:时尚家居 精挑细选
伴随着历史的车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票难求”的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结束,曾经弥足珍贵的家具票也归入了回忆。百货商店开始有了专门经营家具的部门,这也成了专业家居卖场的前身。
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类招商制家居建材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发展起来,逐步发展成为建材流通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年底,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家居建材类市场大约有3000多个,其中具有30000平米以上规模的大约有1000多个,通过市场的销售总量约占全部建筑装饰材料商品流通总量的2/3以上。建材流通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建材商品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建材工业和流通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大家居建材市场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不断进行创新经营,抢占商机。仅2008年,北京家居卖场的新动向就层出不穷。居然之家进一步拓展外埠版图,环三环家居试水超市业态,蓝景丽家建筑装饰公司成立……在未来的5~10年中国家居建材业将迎来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家居建材流通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具”不再只是实用的床或椅子,而是成为了“家”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不仅要满足人们实用的目的,更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或是一件雕刻精致的梳妆台,或是一张饶有趣味的藤椅,也或是一盏流光溢彩的吊灯……在华丽与简约、怀旧与现代之间,人们的整个生活都变得生动活跃起来。或许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家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方空间,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真正舒缓和释放的平台。当“家具”渐渐变成“家居”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品质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角二:家居建材市场
适者生存 各领风骚
在家居建材流通领域,对于改革开放的利好,体会最深切的除了家居建材的消费者,就数这些家居建材市场了。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集美家居、蓝景丽家、百安居、东方家园……这一批又一批家居建材市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大好体制背景的扶持下,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成果。现在,笔者就带您一起走进居然之家和蓝景丽家,看看这些市场是如何用它们的滴水之光折射出整个家居建材市场的沧海之芒。
[个案一]
居然之家——浴火重生 缔造商业奇迹
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份,是由全国华联商厦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天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3位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8100万元人民币。其主要经营范围是从事家居建材行业的投资、开发、商品代理、市场销售和服务,兼营管理咨询、营销策划、物业租赁等。
由其投资举办的居然之家家居广场是以“美化家居”为目标,为顾客提供家居设计和装饰、装饰材料、家具及家居饰品等“ 一站式”服务,集品牌展示和销售为一体,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多种业态互动共生的大型家居建材主题购物中心。现有北京北四环店、北京十里河店、北京玉泉营店、北京世纪金源店、太原春天店、沈阳店、武汉店、重庆店、呼和浩特店、西安店、昆明店、哈尔滨店、济南店等分店,另外还有一家唐山加盟店,总营业面积约7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3~5年时间内,居然之家计划再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办连锁分店30~50家,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成为中国家居建材流通业第一品牌。
“在中国做家居建材的人,如果不知道居然之家,不知道汪林朋,一定是个没见过世面、小打小闹的主儿。”不知此话出自谁人之口,但却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居然之家在9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一个商业奇迹,把居然市场变成了家喻户晓响当当的品牌。
1999年3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火、陷入困境的居然市场正式更名为“居然之家”,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居然之家”这个名称的变化让人感到了“家”的温馨。也正是这个浴火重生的家居建材市场在接下来的9年中势如破竹,茁壮成长,撑起家居建材流通业的半壁江山。
2005年,居然之家被评为“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成为家居界的唯一代表,和燕莎、大中电器、中复电讯等商业大鳄同列;2006年,居然之家蝉联“北京十大商业品牌”,与翠微大厦、百货大楼、全聚德等商业巨子平起平坐。
居然之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在9年的时间里一路求变创新探索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妨来细数一下它的主要成功因素。
成功因素之一:英明的管理者
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汪林朋,原是一位国营单位的中层领导,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他被派到了以前从未接触的家居行业,接手了刚被大火吞没、陷入困境的居然市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坦诚、直率,是就是,非就非,在他看来,做事要强势,做人要低调。
作为居然之家的总经理,汪林朋以年轻人的果敢和开拓者的素质,创造出了“先行赔付”的服务理念,构建起招商制摊位、品牌专卖店和超市融为一体的“居然模式”,在北京乃至全国商业领域里,打响了居然之家的品牌形象。
“现在人们看到的那种家居卖场近10年才有,我们这一代人运气好,碰上了这个行业的大发展时期。”汪林朋说这话时,一脸的真诚。很多第一批做家居卖场的老总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汪林朋则不同,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才子”,而且受过国家部委重要职务的历练,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