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欠条“淤塞”成都服装批发市场

2008-12-29 00:00:00郭新志
中国市场 2008年51期


  据荷花池商会保守估计,目前荷花池商户们在外的赊账总额不低于15亿元。数额庞大的欠款已成为一颗隐形炸弹,时刻威胁着这个曾经孕育无数富翁的商圈。
  
  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是全国十大综合批发市场之一,这个闻名天下的市场中的众多经营者如今却深陷欠款泥沼。近日,该市场诸多商户反映,近两年来,赊账问题在这里极为突出,为此生意垮台的老板不在少数。
  
  市场上演“罗生门”
  
  十月,荷花池大成市场里一片繁忙。地震后的首个“金九银十”终于来临,这让在成都做了多年纺织生意的夏光敏稍微松了口气。他坐在三楼商铺的办公桌前,趁着空闲啃着面包。“喏,这块牌子我们一直挂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夏光敏所指的是身后墙上挂着的一块醒目的牌匾,上面写着两个字——诚信。那是商铺原先的老板走后留下的。夏光敏和亲戚接手店铺后,搬走了其他的杂物,唯独留下这块牌匾。
  他说,荷花池欠账情况近两年特别突出,他留下牌匾是要提醒每个客户:做生意诚信最重要!
  尽管商家都将诚信挂在嘴边,但情况并不乐观。荷花池自去年以来频频发生“跑单”(经销商订货,赊账不给钱)事件,涉及金额之大、情节之恶劣让人瞠目结舌。
  
  3家布料老板被骗700多万
  
  大成市场一位洪姓的老板谈及此事仍有顾忌。洪老板是福建人,之前一直在广东做布料生意,2007年5月将生意做到成都荷花池。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位老乡,在荷花池做了近10年的生意,原本赚了些钱,却因客户赊账不还而关门回家。
  说起此事,该市场里的几位老板都连连叹气。“谁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洪老板说,那位老乡跟成都一家服装厂是长期的供销关系,老乡为服装厂供应布料,服装厂也经常从老乡的商铺进货,“双方关系非常融洽”,虽然平时也赊账,但基本都能按时还上,就这样双方合作了四五年。在荷花池,这类客户算是老客户,而老客户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譬如“授信额度”。荷花池商会一位部门经理说,在荷花池,纺织服装,鞋业等行业一般的授信额度是5万元,诚信度高、合作时间长的老客户授信额度更高,一般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正因为洪老板的老乡与该服装厂老板关系密切,所以老乡给的授信额度也超百万。2007年年底,老乡发现,该服装厂还有200多万元的欠账未还,准备打电话去催款,但始终联系不上,找上门去时才发现工厂早已人去楼空,而该市场还有两个老板也遭遇了同样的事情,“3家布料老板一共被骗了700多万元!老乡被迫关门回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洪老板说,因为是老乡,大家比较熟悉才说出实情,更多的老板吃亏了也只有埋在心里,“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大家也不愿意对外透露,即使说了也往往将几百万说成是几万,跑单在荷花池早已经成家常便饭了。”
  同做布料生意的王老板对此表示认同:有句老话叫“不赊不成店”,现在的荷花池就是这样,经销商赊账还理直气壮,好像不赊账就不正常。
  
  卖家沦为“沉默的羔羊”
  
  两年前,荷花池赊账问题并不严重。王老板说,那时候是“卖方市场”,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2008年8月,一位老客户从他手里进了6万多元的布料,信誓旦旦地说月底结清,结果拖了10多天才还上。“现在我已经不做赊账的生意了,宁愿少赚点也不能吃闷亏。”
  荷花池批发市场老板到底对外有多少赊账?荷花池商会长期跟踪市场的部门经理做了一个测算:以现在荷花池批发市场3万商户,赊款平均额度5万元计算,目前荷花池的赊款已经达到15亿元。“实际数据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荷花池商会会长姚学义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荷花池有的老板赊款早就超过100万元,这种现象在今年特别突出。”
  金苹果(中国)有限公司四川营销管理中心一位负责人则直言:“这只是一个保守的预测,如果将一些陈年老账也计算在内,数目还会大得多。”记者随机调查荷花池市场24家服装,鞋业和纺织商户,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
  谈及赊账问题,国内知名营销策划专家冯营浦认为,荷花池近两年赊账问题尤为突出,最主要是因为恶性竞争所致。“荷花池商品和经营模式已经高度同质化,为了争抢容源,商户只好任经销商宰割,满足其不合理的赊账要求,长此以往,赊账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恶性循环,但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
  荷花池某品牌服饰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虹说,荷花池近年来发展很快,原先只有老荷花池市场,后来蓉北,大成,金荷花等市场又相继开业,但各商区功能,经营定位区别并不明显,导致商品、经营模式上同质化趋向越来越明显,10000多商户在此肉搏,相对数量上增加并不明显的经销商,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经销商的无理要求也越来越多。
  
  商家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一方面恶性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荷花池商户风险控制意识薄弱,这间接助长了欠款之风。今年24岁的曾真刚从父母手中接过生意,麻烦便接踵而至。有个外省客户到曾真的店进了7000元货物,结算时,对方说没带那么多钱,承诺下一次还清。
  “对方并不是常客,万一跑单了我只能赔钱”,考虑再三,曾真没有答应客户的要求。那位客户见曾真不赊账,在店里大闹,认为曾真不懂行,扬言找其他商户进货。曾真的父母就此准备妥协,答应赊账。“他们认为现在生意不好做,能留住一个客户就尽量挽留,哪怕赊账也在所不惜”,曾真说,老一辈人在赊账问题上的看法与自己大相径庭。
  最终,曾真与父母发生了口角,她据理力争,告诉客户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方终于付了现金。这次事件后,父母也认同了她的看法。在曾真的“强势”推动下,如今,她家的4个店铺都实现了现金交易,即使要欠账,也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来规定欠账额度,尽量控制风险。
  
  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