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张扬我的尊重你的

2008-12-29 00:00:00
世界文化 2008年3期


  散散落落的黄色在以白色为主、多色彩均有的花圃里因汇聚而浓重起来,也不失一种凸显与均衡的美。
  
  走进了人家的圈子
  
  
  2000年 4月,崔琦在Johnson & Johnson加拿大公司中组织了一个“亚裔人协会”,是这个公司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以族裔为区分的组织。之所以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缘由有以往的和现实的,以往的是个人感受,现实的是旁观者清。
  以往的缘由发生在17年前。1991年,崔琦移民了。那时,在加的大陆移民寥寥,他面对的不仅是找工作的困难,更多是人们对来自中国大陆人的不解。
  加拿大Johnson & Johnson公司约谈了他。Johnson & Johnson公司是家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和服务商,产品涉及消费品、药品、医疗器械和临床诊断产品,是美国5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拥有二百多家子公司, 1983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先后成立7家分支机构。1985年它的子公司比利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合资创建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现西安杨森已发展为中国优秀企业。崔琦是西安杨森主要初创人员之一;他带来了这家公司外方总裁、财务总监和时任中国医科院院长吴阶平的真诚热忱的推荐信。这就是加拿大Johnson & Johnson公司约见他的两个理由。
  面试这天,房间里齐刷刷地坐着7个白人,形成一个半圆的“屏障”,半圆的中心坐着崔琦。“敌众我寡”、“居高临下”,只有背水一战,才能“杀出重围”。专业部分,崔琦滔滔而谈。在中国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供职时,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根据中国的发病情况,从七十多个药产品中筛选8个在中国注册;成立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崔琦任第一任秘书长,外方主席是比利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森博士,中方主席是泌尿科专家吴阶平教授;组织皮肤、儿、外、胃肠、麻醉、药理、植物等多方面的顶尖科学家研究国外临床思维,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实属超前之举。1987年,崔琦在英国拿到了MBA学位。说来道去,“屏障”开始松动了:“你对我们公司的产品这么清楚?”“你与杨森博士直接合作?”崔琦知道自己赢了第一回合。
  而剩下的问题却让他哭笑不得,“中国政府怎么会叫你出来?”“你怎么出来的?”“你有什么背景?”“你是外交官吗?”还问了一些更离奇古怪的问题。至此,崔琦才意识到,难怪有人曾对他说:西方对中国人的了解仅局限在餐馆和干洗店;难怪曾有西方人以为中国是某一部落酋长的领地。可笑吗?并不,因为西方和东方,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的“距离”太遥远,此遥远非彼遥远,遥远的不仅仅是地域。但是,作为在加拿大制药业,甚至在北美、在国际制药业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专业人员和主管人员,对中国、对中国人的陌生比刚刚开放的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更粗浅、更孤陋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瞠目。每每谈及此事,崔琦总深有感触地说,族裔、地域间的隔阂和认知有时可能是天壤之别。
  崔琦被录用了,对于他的加入,公司的人们在议论:“他是中国大陆来的!?公司还给了他工作!?”其中的好奇和不屑参半。
  在公司里,亚裔是少数,华裔更是少之又少,大陆华裔简直就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那几年。由于人不多,势不众,又被散散落落地稀释在各个角落,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群人,无论他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无论他们出色与不出色,无论是该惩罚或是该嘉奖。
  公司电脑系统出现问题,华裔工程人员在周末抢修,周一,电脑一切正常,人们工作照旧,但谁也不多想,谁也不多问,似乎电脑本来就该正常,工作本来就该照旧。可抢修人员的成绩呢?假期呢?是不是本来就不该有?一个同事经常工作到下班后,但从不登记加班时间。也许是因为工作量太大,也许因为担心人们质疑工作能力,也许是基于或习惯于默默奉献,也许是冀望老板主动地觉察和赞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其结果只有一个,他根本得不到他本该得到的,因为老板不会在意他的任何“因为” 。崔琦为他的工作而感动,也为他的“不争”而着急,他去找老板说明情况,老板有他的解释:“他的英语别人不懂”、“真有这么回事吗?”前一条理由与“本案”无关,后一条理由让崔琦气愤:“你的眼睛呢?”
  发生在16年前的那一天和时常发生在身边的事,促使崔琦下决心成立个机构,让华裔之间、亚裔之间以及其他族裔之间有互相了解、输送、吸纳的渠道。
  
  你讲不讲中文?
  
  在人家的“ 地盘”成立自己的组织,谈何容易,然而,难度却不在人家,而是在我们自己人这里。
  偌大的公司本来亚裔人就少,彼此相识的就更不多,怎么才能结识那些不相识的?崔琦开始“满世界”挖掘自己人。从长相开始,“满世界”煽风点火,从“给自己搭建平台”说起。上下班时,迎面走来的;排队午餐,身前身后的;工作间隙,茶余闲谈的……凡是看上去是张亚裔面孔,他都要去“搭讪”,第一句话都是这么说:“你讲不讲中文?如果不会讲,会写也行。”有时满腔热情迎上去,却被兜头一盆凉水浇回来,“我不感兴趣。”“我不是中国人。”“我先生是加拿大人,我不讲中文。”“我在国外受的教育。”“我太忙,没时间。”甚至有人连话都不说,只是摇着头,连眼珠都不转过来。 崔琦一阵阵扫兴,一阵阵灰心,甚至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不现实。
  但是,还是有人站出来了,有人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仔细谈谈。” 于是崔琦邀请那人一起吃饭,一起畅谈还在腹中的宏伟蓝图。蓝图愈来愈清,兴致愈来愈浓,饭结束了,构想也基本成型了。很快,4个怀揣“星火”的人聚集在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崔琦建议道:“我们能不能在黑板上用中文写出自己的名字,彼此正式认识一下?”名字上去了,只有“崔琦”两个字舒展挺立,那3个名字都像被抽去了筋骨和支架,软塌塌地趴在地上,勉强可以看出“王丽莎”、“谢渊福”、“刘泓”,他们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这是最好的了,我只能做到这一步。”3个热心人分别来自香港和台湾,几乎都不会说中文,写了几十年横躺着的小肉虫般的东西,让它们方方正正地站起来,不易。
  第一次会议决定了三件事。第一件,给自己的组织命名“加拿大Johnson & Johnson公司亚裔委员会”。第二件,确定3项使命——充分展现中华文化,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通过人事部门对会员提供专业培训,为他们在公司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帮助;加强与医生、药剂师等客户的联系,为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出力。最后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发展会员,借助传销方式,开始“大串联”,一人必须串10个,点燃星火,并力求快速形成“燎原”之势。
  与此同时,崔琦向公司人事部提出了正式申请,他说:“西人这点很好,你提出做什么,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反对的。” 的确,很快,回复回来了,批复是:“好的,没问题,让我们试试看。”
  完成了雏形和手续的“亚裔委员会” 逐渐吸引聚拢了一群热衷、迷恋、向往中华文化,希望广泛结交中国、亚裔朋友的朋友,他们直奔 “中华文化”、“中华子弟”、“链接中西”而来。
  
  “黄色”冲击波
  
  崔琦非常在意“亚裔委员会”第一次在公司的“亮相”,他把“亮相”选择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则是“要红火,要有冲击力,要铺天盖地,要有震撼作用,可矫枉过正,不能无声无息” 。
  中国鸡年的春节前,突然有一天,公司的墙壁,餐厅,走廊,窗户,厕所,大门,小门,总裁、大老板、小老板、职工办公室的门……有点面积的地方都张贴了一张黄色的巨幅宣传画,特别是那门,门里门外都是,上班来,下班去,“黄色”扑面而来,想躲都躲不开,整个公司放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又一片。宣传画上是巨型中国画,最传统的技法,最传统的浓墨重彩,最传统的永恒主题:山峦、江涛、悬崖、翠柏……红彤彤的11个大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展示”横空出世,5000年的气势恢宏,5000年的磅礴大气,跃然纸上,它在告诉公司每一个人:这天——我们过大年!
  
  “大年,是什么?”“年还分鸡、鸭?”“今年是公鸡年,还是母鸡年?” “大年怎么过?”见到崔琦,见到中国职员,公司的人都要问上一问,崔琦就会既自豪又神秘地回一句:“等着看吧。” 这阵势,公司从来没有过,很多人好奇,也在期待,他们实在想看看中国的“过大年”。
  年到了。在公司的大厅,人们来来往往的必经之路,“呼啦啦”出现一群中国人,当场作画,当场剪纸,当场捏泥人,而后“呼啦啦”围上一群“外国人”,他们对那些奇奇怪怪的物件惊讶得很,纷纷要求照着他们的脸当场作画、当场剪纸、当场捏泥人。中国人给“外国人”用各种字体撰写了中国蕴意深刻的成语:金鸡报晓、闻鸡起舞、 尽善尽美……当然,“外国人”不会懂,但唯独对“卧虎藏龙”懂啦,他们“哇哇”地叫,《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原来“长”的是这个样子! 一个男人要求把女朋友的名字译成中文用毛笔写下来,晚上去约会,掏出这个方块字,她会怎样?他让中国人猜猜看。
  一台精美的中国舞蹈、中国歌曲、中国民乐沸腾了午间的餐厅,民歌放声莽莽草原,舞蹈绚烂西域戈壁,琵琶奔腾千军万马,二胡流淌映月山泉,西周秦筝述说华夏数千年沧桑……15分钟就可以结束的午餐“拖堂”了,就餐的职员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坐着,吃着,看着,直到90分钟节目结束,掌声响起,才嚼着忘记吃的那半口汉堡离去。“啊,什么是中华文化,这就是啊!”崔琦被自己族裔的文化感动了,也被西人的欣赏和专注感动了。
  鸡年过去了,马上就有人问崔琦,下一个年什么时候过?猪年?鼠年?这种效果是崔琦没有想到的,他说,本来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无人捧场,那么就想办法给请来的画家、艺术家点车马费,可没想到会这么火。
  崔琦还组织了中国周、奥运图片展,中国的精品陶瓷“西厢记”、“孙悟空”、“龙凤呈祥”……民间艺术品藤编、蜡染、台湾的羽毛贴画……也被崔琦请进了Johnson & Johnson。人们掏钱了,买下了,亚裔委员会把其中的5%代表公司捐献给慈善机构,钱不多,那么大的公司也不缺这点儿钱,但崔琦他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应该这么做。
  亚裔委员会成立时的批复“让我们试试看”有了结果了:亚裔委员会加拿大会员发展到近百人,北美会员已达七百多人;公司网页上有了“亚裔委员会”专页,点击率最高;为新职工介绍情况时,公司主管一定会说:“我们是多元的,亚裔委员会是我们公司第一个社区性质的组织”;公司每年为亚裔委员会的活动拨专款;公司安排副总裁、大部门经理等数名有亲和力、受人尊重、乐于助人的高级主管作为“亚裔委员会”会员的辅导导师,随时回复他们的问题;西印度、南亚族裔想组织起来,其他族裔想搞“多元文化周”、“黑人节”、“土著节”,请去崔琦作演讲;开设的中文班定期上课,一些西人已经习惯用中文讲:“你好”,“早上好”;只要涉及到少数族裔问题,公司主管就会说:去问Edward(崔琦)……
  因此,公司总部授予崔琦一个大奖——推动优秀多元文化杰出贡献奖。
  
  渗透亲和力与“近邻”相通
  
  崔琦对公司存在一个亚裔组织有他自己的认识,他说,这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也存在一个分寸问题。有人认为,既然是亚裔组织,就应该像工会那样,代表亚裔去争论、去争执、去争取权益。但我要说,这并不是我们唯一目的,我们也不想搞配额制。什么叫配额制?比方说,华裔在多伦多人口所占比例是10%,那么,各行各业的华裔也要占到10%,等等。公司总裁曾说,我最初担心的就是你们会采取美国60年代那种激进的做法。争取华人权益不是个小概念,我们要做的是包括权益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努力。华裔不是没有智慧,而是没人知道你的智慧,或者说不在意、不给你机会展示智慧,这是我们华人的整体弱势,整体弱势就需要整体的崛起和整体的张扬。族裔的融合、族裔文化的融合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若干年,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成为这几代人中的一代,我能做的,就是和更多的人一起推动这个工程。
  崔琦说的没错。族裔,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在说着一百多种语言,各等肤色都有的加拿大,各族裔、各族裔文化能求得和平共处,实属不易,如若再能够相互欣赏,就更是个很不错的结果。张扬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张扬,因而就导致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或意料之中而又力所不能及的后果,所以,张扬自己势在必行,然而,并不功利。宣扬自己,就要渗透一种气息,告诉别人你的善意,你的随和,你的风趣,你的智慧,你的胸怀……自然会有自然的结果。
  崔琦现在是Johnson & Johnson加拿大公司亚裔委员会主席,北美公司亚裔委员会副主席,但他的专职工作并不是这个委员会。有着卫生管理背景的崔琦是公司产品发展分析部经理,除了管理部门的行政工作以外,主要负责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妇科避孕药、抗菌素等产品的市场估测、新产品上市的报批、推广、宣传、临床医疗分析等工作,要数据,要调研,要成文……他的一纸公文曾撤下了公司投入数千万资金研制的荷尔蒙补充剂。工作责任和工作量都使他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上班后前3个小时必定是浏览世界各地所有能够浏览到的医药市场专业信息资料。最近他发现,经非洲临床试验,正在使用的一种治疗艾滋病的凝胶剂反而更容易感染艾滋病,他说,这说明我们公司暂居三线的同类产品市场前景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