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的“哥伦布”

2008-12-29 00:00:00
世界文化 2008年6期


  
  他的生命之火37岁时就悄然熄灭。然而,这位不幸的英年逝者可曾想到,在告别人间一百多年后,他仍旧没被后人遗忘。相反,他的作品及生命超越了时空,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这就是20世纪法国的诗人——阿尔蒂尔·兰波。
  
  怀 念
  
  在今天的法国,关于他的传记、作品集多达几十种文本,世界各地学者的研究专著更是数不胜数。他的画像挂在巴黎的街头,在巴黎及各地的书店里,他的诗集、画像摆在明显的位置。以他为主题举办创作的展览、研讨会、纪录片、话剧、舞剧更是连连不断。1991年是兰波逝世百年祭,法国掀起了纪念诗人的“兰波年”。由好莱坞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主演的传记故事片《全蚀狂爱》(1995年),在银幕上生动、艺术地再现了诗人不凡的人生,更使兰波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兰波诞辰150周年纪念日那天,有关媒体在他出生的故居前对行人随机采访,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能说出兰波的一二。评论界认为这位褒贬不一、作品晦涩难懂的诗人已得到大众的认可。
  现在,他的遗物炙手可热。2007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苏比富拍卖会上,一张兰波1880年摄于也门的原始底板照片,竟以75000欧元的高价被诗人家乡的博物馆购买收藏,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热爱兰波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家乡,在其故居或墓前缅怀这位天才诗人。
  《元音》是兰波的一首著名诗作,其含义的解释众说纷纭。作者将元音字母赋予颜色、味道、声响及动感等极富奇妙的艺术特色。2008年年初,当代美术家受该诗启发产生灵感,以期再现其诗歌世界,创作的一件题为《多彩的泪珠》的艺术品,首次展放在亚眠的兰波中学门前。这部作品高近5米,是一个聚合材料制成的透明长方形玻璃水族缸,被置放在四根3.5米高的支柱上,缸里浮动着7粒垂悬着像水珠似的彩色玻璃。作品色彩绚丽夺目,创意独特。3月,一个题为《2008诗人之春:兰波和其他人》的系列纪念活动,在巴黎及诗人的家乡举行,内容包括诗歌赏析音乐会、朗诵会、研讨会、诗人故地遗迹及当年出走线路游等。看来,这个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法国神话仍将书写下去。
  
  开 始
  
  其实,作为诗人的他创作生涯很短,也就在14岁至19岁之间,作品在数量上也不取胜。但他对现代文学、艺术、音乐的影响巨大,被奉为超现实文学的鼻祖。其代表作有《元音》、《醉舟》、《地狱一季》、《灵光集》等。这位在象征主义诗歌中最杰出的诗人,其被称之“青年一代的哥伦布”的不凡的生活道路,更成为欧美几代青年反抗、叛逆的偶像。
  1854年10月20日,兰波生于法国北方小城沙尔维尔。父亲是位军人,母亲是个农家的女儿,俩人1853年结婚。兰波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父亲长年驻扎外地,夫妻感情不甚和谐。在兰波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他们母子数人。兰波是个没有享受多少爱的孩子。甚至有研究者考证认为,兰波和他的两个妹妹可能都是其母与德阿神甫的私生子,因为兄妹三人均遗传性地遭患类似的肿瘤而亡。生长在这样一个压抑、不和睦的沉闷家庭里,从小造就了兰波反抗、叛逆的个性。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母亲对丈夫的离开只有默认,但孩子们却受到她极为严厉的管教。因常受母亲的打骂,兰波很小就用笔来记录心中的苦难。他笔下的母亲竟被标上了女巫、吸血鬼等字眼。然而,这位严酷的母亲为了生活,要照顾农场的活计,不辞辛苦地辗转于沙尔维尔和罗什之间。其实,她对孩子的管教甚严,那是因为害怕孩子受父亲影响而学坏。
  兰波从小天资聪慧而好学,成绩优秀且经常获奖,修辞课学习尤为出色。他最初的诗歌习作是用拉丁文写成并发表在校刊上。1869年,他以《天使和孩子》、《朱古达》获杜埃市科学院拉丁诗比赛一等奖,为自己和学校赢得了荣誉,深受老师们的喜爱。然而,他四年级的一位名叫佩雷特的老师却这样评价兰波。他也承认兰波聪明,但他不喜欢他的眼睛和微笑,认为兰波的结局不会好,平庸之念不会在他脑中产生,那将是善或恶的天才。
  1870年1月,兰波正式发表了诗歌《孤儿的新年礼物》。他早期的诗作浪漫、抒情,如《奥菲丽娅》。他以敏感、细腻的笔触将孤儿、铁匠、穷人、士兵、邮差等小人物描写得形象生动。来自巴黎、本人也写诗的伊赞巴尔老师喜欢兰波,很欣赏他的才华,鼓励学生的诗歌习作。他准许兰波到其书房看书,但兰波母亲对此却不以为然,她甚至认为孩子看了某些书,诸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会受影响变坏的,于是,对儿子的阅读严加监督。
  普法战争打乱了生活。学校关闭,兰波放弃了学业。伊赞巴尔老师去了外地,兰波仍可在老师的书房看书。但他已显得烦躁不安,时常与朋友游荡在街头或咖啡馆。他在给老师的信中忿忿写道:“我的小城是所有外省小城中最愚蠢的”。显然,他已厌恶了周围的生活,唯一的渴望就是发表或出走。他曾萌生过当记者的念头,但未能如愿。于是,他三次离家出走巴黎和比利时。
  187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