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总汇

2008-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08年4期


  孩子适度管教才不伤自尊
  
  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然而,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
  美国的一位对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对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而且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家庭教育网)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说,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中国青年报)
  
  家长教子要先了解未成年人权利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关专家忠告说,抚养教育孩子,家长要了解未成年人权利。对父母来说首先要学习作为监护人的基本职责和规范;二是向孩子学习,了解新的社会环境下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三是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知识,了解家庭教育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四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进而不断达到教育孩子的新境界。
  南开大学陈钟林教授认为,现今的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无论是观念意识,还是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都还存在着儿童权利被侵犯、儿童利益和需要被忽视的情况。学校和家庭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还应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专家称:父母打孩子容易产生五大危害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近日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妇女联合会举办了“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与家庭责任”的学术论坛。有关专家指出,父母打孩子除了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外,还会产生另外五方面危害。
  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二是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三是对父母忌恨报复,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遇到某些不良刺激时候,易产生攻击行为,五是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新华网)
  
  唠叨爸爸说教出问题孩子
  
  “小学六年级时,期末考试没考好,爸爸妈妈从晚上6点一直讲到了次日凌晨1点,非常唠叨!”这是13岁男孩在“你眼中的父母”调查问卷上写下的话。在“你希望的父母是什么样”一栏里,他郑重地写下“不唠叨”三个字。他说,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管他,所以放任了他的脾气,变得贪玩、好耍,爸爸只要见他犯点儿小错,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脑子里经常都有爸爸妈妈不断在耳边说话的场景、声音,烦躁得很。
  对此专家支招,放弃唠叨,在孩子缺点中找优点。只有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很快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是“游戏”的玩伴,而不是被训斥的对象!一个从来没有被表扬过的孩子,他渴望的是被大家理解与承认。一旦被别人理解和接受,他将爆发出巨大的前进动力。家长真正关心孩子,就得理解孩子,在缺点中找优点,鼓励孩子!
  (成都晚报)
  
  当你的孩子被别人戏弄后
  
  当孩子被戏弄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很强烈。这时,你可能很难和他交流,那么怎么做才能帮助你顺利地和孩子沟通呢?一、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时,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让孩子把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就会很信任你;二、和孩子商讨对策。接着,你可以开导你的孩子,当听说你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你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这能帮助他树立起一种自信心。三、给孩子心理支持。或者你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孩子:“也许你很难相信,其实那些小朋友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这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们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四、细心观察了解孩子。最后,你可以问:“你需要妈妈为你做什么呢?”孩子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的介入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但是作为一种选择来提供,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被嘲笑的对象,而且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这时你就得求助于学校或者心理咨询中心了。
  (大河健康报)
  
  为什么不要讽刺挖苦孩子
  
  家长的话里带刺,其危害性之大也许有的父母不知道。假如孩子承认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很认真地说:“我下次一定要努力做好。”父母却嘲讽地说:“好呵,让我们等着那一天吧!”这孩子当时心理如何?一定比大人处在同样状况下更糟糕。
  家长讽刺挖苦孩子,至少会造成五种不良后果:1、孩子会觉得被当头打了一棒,失去信心,因为父母对他没有信心;2、孩子会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他的上进心遭到父母亲的不屑一顾;3、孩子会觉得父母不讲理;4、孩子会觉得父母虚伪、不公平,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对父母也用这种嘲讽的口气,一定会挨骂;5、孩子学到不良的沟通方式。
  如果是孩子讽刺父母,父母最好不要生气,而要与他坦诚地来讨论问题。要告诉他,讽刺人不是公平讨论的方法。但是他既然这么说,必定是由于你做了什么而使他有这种感觉,那就应引导他具体指出来,然后你设法从他的立场来看事情。这样孩子会觉得你很公平,以后他也不会以这种讽刺挖苦的方式对你或别人讲话了。
  (家庭保健报)
  
  父母哭穷孩子花钱有节制
  
  周女士的女儿读小学5年级,她自己和丈夫都是公务员。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都非常宠着孩子,每个月女儿都会从老人那得到不少的零用钱。一个月的总花销达到五六百元。周女士希望孩子能够合理消费,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她试过教育、限制花费等方法都不太管用。
  经过考虑,她决定让孩子体会一下家里经济的“拮据”。上个月开始,她有意识地在女儿面前“哭穷”:出去买东西时,故意给孩子看自己空空的钱包,告诉她“家里钱不够花”;还“挪用”了女儿每年存在她手中的压岁钱,作为家庭应急资金。一段时间下来,女儿懂事了,主动提出要减少自己的零花钱,还把买零食的钱都存了下来,说要帮助家里度过“经济危机”。(黑龙江新闻网)
  
  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幼儿心灵
  
  每逢过圣诞节,一些幼儿园花费了很多心思,一位家长甚至提着一大袋圣诞礼物送给了老师们。有关圣诞节及其有关的一切文化内容就这样牢牢印刻在儿子的小脑袋瓜中了。可以体验到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风情,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但许多幼儿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却重视不够,如元宵节时,幼儿园就没有营造出挂灯笼、猜灯谜的节日氛围,更不要说在清明节、端午节给孩子们传授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了。幼儿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启蒙教育,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特性,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所以,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在幼儿教育中创造性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摆在幼教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新华网)
  
  家长苦心“都是为你好”孩子不领情怎么办
  
  “都是为你好”,这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不过,这句话连同此前的肺腑之言似乎越来越难触动孩子的心了。去年底,武汉市教科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张汉强在值守“家长热线”时奉劝家长:如果不顾及孩子感受,掏心掏肺也行不通。他说,一个人不会拒绝真心帮助他的人,但肯定会拒绝一个想控制他的人。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时行为上表现得像个“遥控器”,因而再多的“都是为你好”也很难为孩子所接受。如果家长的苦心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有时就会激起孩子更大的逆反。所以,家长在施加教育影响时,掏心掏肺并不见得能打动孩子,关键是要选择孩子所能接受的方式。
  (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