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依据某一现象、某一事物进行的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想象,它不是一种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言语和行为都会表现出或多或少创造思维的火花,生活中父母培养孩子创造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多向孩子提问
多向孩子提问,目的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寻求变异、自由发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就一物多形、一物多用、一事多因、一题多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让孩子扩散思维。一物多形扩散是让孩子想象同一形状的物体有哪些。如:半圆形的物体有哪些?孩子可以回答:“半圆形的物体有甲壳虫、切开的苹果。”一物多用扩散是想象同一物体有哪些用途,如报纸有什么用途,手帕有什么用途,鼓励孩子尽可能说出不同的答案。一事多因扩散是让孩子想象引起一件事情的原因。比如:已经过了下班时间,爸爸还没有回来,妈妈可以问问孩子:“爸爸没回来的原因会是什么呢?”可以让孩子去设想。一题多法的扩散是让孩子想象遇到某一问题时可能运用的方法,如风筝被吹到树上去了,怎么取呢?上学的时间快到了,可牛奶还很烫,怎样让牛奶很快冷下来呢?
家长对孩子进行扩散思维的训练可以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星期天带孩子出去玩,看到路边堆着许多石子,可以问问孩子“石子有什么用途”;看到树上的小鸟,可以启发孩子想想“鸟儿为什么不飞”?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一半让孩子接下去讲,或让孩子为故事编几个不同的结尾。
◆尊重孩子的提问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还特别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看到电灯亮了,他会问:“灯为什么会亮?”你回答:“因为现在有电。”他会接着问:“电是怎么来的?”你向他解释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这下好了,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孩子爱提问,说明他思维活跃,探究愿望强烈。曾有人这样发问:“您要培养一个没出息的人吗?”提问者接着自动解释:“那是很容易的,只要您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感兴趣,不提出任何问题。”这一问一答,幽默生动地说明孩子爱不爱提问,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发展。
有个孩子在母亲送他上学的路上,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这个母亲对孩子的问题要么不理不睬装着没听见,要么是斥责一句:“你怎么这么烦人。”结果,这个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当有一天母亲感到耳边清静时,老师告诉她,孩子最近退步了,变得反应不快,思维迟钝。这位母亲的教训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孩子提出的问题无所不包,五花八门,家长当然不可能一一解答,但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很重要。对简单的问题,可以先反问一句:“你想想看,是为什么呢?”在孩子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做解答。有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查资料或向别人请教。有些一时讲不清的问题,可以坦然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等你稍大一些后才能明白。”
◆让孩子多动手
孩子的一双小手经常处于动态之中,这一点家长可能深有体会。有的孩子爱对玩具动手术,这里拆拆,那里掰掰;有的孩子喜爱收集在成人看来是废物的东西,如小棍、火柴盒、树叶、可乐瓶;有的孩子则喜欢拿个小锤子这边敲敲,那边打打。孩子的这些行为表明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这是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而且,动手做的过程,也是检验孩子的创造思维是否合理的过程,能促使孩子的创造思维更贴近和符合实际。
平时家长不妨为孩子准备几只小木箱,里面存放孩子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并为孩子提供小锤子、细铅丝、浆糊之类的动手材料,鼓励孩子用废旧物品做东西。如:用火柴盒做桌子、小床、房子、书橱;用布头缝沙袋、布娃娃、小书包;用树叶剪贴金鱼、猫等多种图案;用蛋壳制作不倒翁、脸谱;用可乐瓶做花篮、自动洒水器。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经过努力不能解决的困难,假如孩子总是被困难困扰,他们可能会中止动手的过程,思维的惰性也就会慢慢滋生。
有时候,孩子将刚买来的玩具拆得残缺不全,你要仔细了解原因,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斥骂,甚至痛打。孩子拆玩具自有他的理由,你不妨听听。在肯定孩子爱动脑的同时再指出他无知幼稚的一面,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对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是很有益处的。
编者感言:
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好奇心,孩子天生就好动脑动手,只要我们尊重孩子好问好动的天性,适当加以引导和鼓励,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大开,想出好多好多主意,造出一个又一个令我们惊喜的新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