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明星”的崇拜已成为孩子们的时尚追求。少男少女们为“明星”偶像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许多父母大惑不解,不知孩子“追星”到底是对还是错?如何看待孩子追星,如何引导孩子“追星”?成了当今父母热议的焦点。本刊特别做了一期关于正确引导孩子追星的文章,希望对天下父母有所启发。
中学生的观点:不追也罢
中学生对于“星”抱有无穷的好奇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首要关注的事,但追星族以许多盲目的行动占据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却是不可取的。很多学生为了买一些和“星”有关的商品,花出去的钱绝对不在少数。投入如此之大,然而收获的只有进一步对“星”的了解和渴望,我认为实在不值得。与其花这么大的精力去了解一个和你不相关的人,不如多去了解朋友、陪陪家人。
有人说,那些明星也可以让人学到一些可贵的品质。这固然很好,但我并不认为有任何一种优点只为“星”所独有。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闪光点,我们并不需要绕好大弯子去向“星”学习。况且很多时候,我们能不被那些负面的东西影响就很不错了。
让追星成为生活的加油站从而放松心情自然最好不过,但看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其实这个程度很难把握,除非你对自己的自制力有十足的信心。
在我看来,不追星不会有什么重大损失;追星则有浪费宝贵年华的可能。因而这个“星”,不追也罢。
(周赛 北京四中高三(5)班学生)
学校的观点:追而不狂 保持理性
偶像崇拜在青少年身上更多地表现为追星。只要把握好尺度,不陷入疯狂的非理性状态,追星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于追星专业化不断升级,学校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学校并不一定要简单地禁止追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保持恰当的追星态度——“追而不狂”、“不丧失自我”、“保持理性”,引导学生由追星转变为做好自己,形成其独立人格。
追星本身就是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也是对学校教育民主的考验。因此,对于青少年的追星现象,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大可不必将追星看成是搬不上桌面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事情,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讨论。
(王啸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家长的观点:跟孩子一起去“追星”
钱冰: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天真、激情的盲目。父母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父母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父母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扔掉明星的CD、撕掉明星的相片等办法,不仅回头无望,也许会酿成悲剧。
八方支招:因势利导分而治之
追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性的追星,青少年只是喜欢明星的生活格调、艺术表现方式等;第二类是偏正面的追星,青少年对明星拼搏精神、顽强毅力等优秀人格品性的钦佩与崇拜;第三类是偏负面的追星,青少年盲目地崇拜明星的外表,甚至某种低俗的行为。
教师、家长在得知孩子追星后,往往焦躁不安、举止失措,其实大可不必。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星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心理表征。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追星情绪就会自然消退,对明星的追求也就自然会成为美好的青春回忆。此时,这些动人的回忆就具有正面的心理效应了。因此,很多情况下消极疗法比积极疗法更好。
追星一半可能是纯心理问题,一半则是德育问题。我们虽然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来解决问题,但学校道德教育可以发挥应有的力量。第一,正视青少年的追星做法,因势利导。比如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学生一起讨论“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明星身上的优点。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公开表达追星的缘由时,他们一般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做正面的价值“辩护”,教育者应当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关注明星的外观转移到学习明星的内在品性。第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追星也与其过分在某个明星身上集中精力有关。学校、班级可以组织更多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球赛、音乐会、远足、参观天文馆等等,将其精力分散到各个有吸引力、有乐趣的地方。久而久之,学生的业余时间就合理分散了。这样我们就不是强行制止学生追星从而引起其逆反,而是积极疏导他们的心理能量,消退过激的追星狂热。
尊重理解有的放矢
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追星应该令家长和教师欣喜。因为这足以证明孩子已经开始长大,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哪怕是暂时的、短期的、朦胧的),懂得规划人生,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尊重。但它也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哪些需要学校教育和家长采取干涉措施,而哪些属于青少年的权利范围内,他人无权干涉。
追“星”问题隐含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态度,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分解。崇尚美、喜欢酷,有些是私领域范围内的,没有必要强调整齐划一。在追星问题上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划分,有利于处理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代际冲突。
青少年追“星”难免会对传统权威的榜样教育带来挑战。而教育工作者也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一概否定。事实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贴切的比喻。如果出现过于盲目的崇拜和挑战,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该怎么办?通过所谓的“引导”就能完全改变青少年的态度吗?值得教师和家长真正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去说服,这只能治标不治本。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反思精神以及理性的判断。这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传统一堂灌的教育方式上毫不吝惜地给孩子们一点自由的空间、时间,用于独立思考和反思。而教师和家长也要努力去培养孩子们这些精神,用理性的视角去审视、批判、探索。一个能够理性地独立思考的人,是可以认识内心狂热幻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的,从而达到自我与外在的平衡。
防止不健康的“追星”
李羽:孩子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阅历浅,感情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不冷静的事来。比如,有的男孩,看着自己心目中漂亮性感的女明星,容易产生性冲动、性憧憬;有的女孩过于迷恋某男星,如果有某男星结婚或偷情的消息,立刻觉得“自己受骗了”,闷闷不乐,精神沮丧;有的少女甚至发誓非某“星”不嫁。孩子“追星”如果追到了这种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的地步,肯定会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加以正确引导。其实“明星”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许多“明星”的“外在美”都是包装出来的,媒介的吹捧也是一种广告行为。父母可以跟孩子讲明这些道理,说明听歌和看影视节目,只是生活的一个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应该用于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把崇拜转化为激励
柳芸:“追星”实际上是一种榜样认同和学习,提供什么榜样或展示什么样的榜样对青少年成长十分重要。青少年往往把崇拜的明星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寄托,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应该是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化内涵的楷模,而不仅仅是外表靓丽、风度潇洒、收入丰厚、生活优越的明星。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也可以利用有学习价值的英雄形象来创造另一种明星效应,还可以为孩子的特长搭建实践的舞台,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