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的宽松教育
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钱钟书出生的时候,他的伯父钱基成还没有孩子,面临无后的危险。祖父便按照封建家族的传统,做主将钱钟书“出嗣”给了长房,由大伯父抱养。
钱基成将钱钟书视为掌上明珠,对他十分溺爱,不愿意让他过早读书受苦,整天带着他进茶馆、听说书、看小说……四处去玩。即使钱钟书犯了错,伯父也不管他,几乎从没有训斥过他。要是有谁敢招惹钱钟书,伯父可一点也不客气,非训斥此人一顿不可。
有一次,生父钱基博觉得钱钟书看书不开窍,便教训了几句,结果却挨了大哥一顿训斥。再加上钱钟书是钱家的长孙,在家中地位很高,深得祖父疼爱,在兄弟中不管与谁发生争执,有理的总是钱钟书。
正是由于伯父对他不太约束,为他的成长创造了十分宽松的环境,使钱钟书养成了个性强、狂妄不羁的性格,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敢批评和嘲讽。这种性格常常不为传统的中国家庭所接受,但在客观上,却对钱钟书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常常能想到常人想不到的东西,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有一次,钱钟书突发奇想,硬说后院有人参,扛起铁锹在后院挖了一个又一个坑。挖着挖着,突然碰到一个硬东西,但挖出来后,才发现是一颗玉兰树的根。结果,人参没挖到,玉兰树却差点死了。
启示录:伯父为钱钟书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正因为如此,钱钟书才拥有了那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他个性张扬、敢想敢做、充满创新意识、独具魅力。而在压抑的环境下,即使是一个天才,如果天天承受家长的责骂和作业的重压,也会变成一个毫无个性的书呆子或是平庸的人。因此,家长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能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发展。
痴迷于故事书
由于个性的原因,钱钟书对自己的兴趣无比执着,并以之为动力,不断向前冲刺。
钱钟书小时候,伯父常带他上街玩,每次都会给他买个大酥饼。但钱钟书更喜欢看小说,读完家里的古典名著后,他仍然不满足,吃完酥饼后,就会找到书摊,看到有小说,便天天来翻看。书中的故事像磁铁般吸引了他,一旦读起书来,他常常忘记了一切,久久不肯离去。最后,伯父不得不再花两个铜板,租小说给他看。
钱钟书的记忆力很好,一回到家中,总会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弟弟听。他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有时还手舞足蹈。更难得的是,他还能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比较,发掘出更深刻的东西来。
钱钟书最感兴趣的是外国文学,尤其是外文原著。早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翻译过来的外文著作。后来,他进入一所教会学校上中学,受到良好的外语教育,这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对外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父亲想让他报中文系,但他坚持报了英文系,决心要把外文原著读个够。
这种对兴趣的执著,使钱钟书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其长篇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被翻译到多个国家。
启示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应当注意到:兴趣往往与玩是紧密联系的,它常常在玩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因此,家长不要过于限制孩子的玩耍,还要善于引导孩子玩,时常注意孩子在玩什么,玩到什么程度,并根据情况给孩子引导、支持或者是限制。
严厉的生父
可以说,钱钟书的个性是在伯父的溺爱下形成的,性格中的难免有许多弱点,而这些弱点又得到了生父钱基博的纠正。在钱钟书的成长过程中,生父是一位不可缺少的向导。
钱钟书的生父看到别的孩子已经开始读书了,而钱钟书还在跟着伯父四处游逛,心里非常着急,便委婉地建议哥哥送钱钟书去上学。在父亲的努力下,钱钟书终于上学了,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
小时候,钱钟书不但晚睡晚起,还贪吃贪玩。父亲对此非常生气,却不敢当着哥哥的面教训他,只好乘哥哥不注意时把钱钟书叫去,逼他学习,有时还狠狠地罚他。父亲的严厉,让一贯自大的钱钟书做事时也有所顾忌,而不敢过于为所欲为。
1924年,钱基博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寒假时,因路途遥远没有回家。父亲不在家,没有人去过问钱钟书的功课,他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痛痛快快地读了不少杂志,直到快开学的时候,才想起还没翻过课本。
刚放暑假时,父亲仍没回来,钱钟书便像寒假时一样看小说杂志。谁知暑假过了一半,父亲却突然回来了,弄得钱钟书措手不及,十分狼狈。为了考察儿子的功课,父亲让钱钟书和弟弟钱钟韩各作一篇文章。结果,钱钟韩的文章条理清晰,议论平正,措词文雅。而钱钟书的却不文不白,词意怪,用字庸俗,字迹潦草。父亲十分生气,狠狠揍了钱钟书一顿。经过这件事情,钱钟书羞愧不已,似乎懂事了许多,开始发愤用功,在父亲的督促下认真读了《左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书,读书、作文都进步不少。
启示录:培养孩子的自由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并不是让他们成为脱缰的野马,以至于无法管教,家长手中还应该有一条绳子,不紧不松地牵制他们,使他们保持正确的方向,以免误入歧途。牵住钱钟书身上的这根绳子的正是他的生父,保证了他的健康发展。
温馨贴士
教育孩子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过于溺爱和过于严厉。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尤其是与祖辈在一起生活的孩子。而溺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敌。成人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批评,使孩子不明是非;过多的保护,又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溺爱使家长对孩子正常而又非常必要的教育受到阻挠或大打折扣。
其次是过于严厉。每当孩子犯错,许多家长就忍不住要发脾气,出口就是“打你!”等呵斥和叫喊,用恐吓或带侮辱性的言语责骂孩子。孩子的精神疾病与父母的言语攻击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过于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就会变成极有害的病态。过于严厉会导致孩子抑郁症、暴食甚至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