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信箱

2008-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08年10期


  王女士来信:
  
  我孩子什么都好,就是遇到挫折容易灰心。平常我们也经常用名人的故事来教育他,但似乎没有太大的效果。
  
  专家解答:
  人的一生,总会不时地遇到失败和打击,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信心。名人的故事固然有教育意义,但假如你们再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的事例,以及当初自己如何面对的方法,或许这样的方法更有说服力。另外,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也很必要——至少孩子不会感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
  
  唐妈妈来信:
  
  因为烫伤,女儿的脖子上留下一条3厘米长的伤疤,细看才会发现。但是女儿一直很自卑,我们也不知该怎么劝她。
  
  
  专家解答:
  其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一些“缺陷”,有的是身体上的,有的是性格上的。身体上的缺陷,并不会妨碍一个人的成功。因为,我们不是依赖于外表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的。建议你的女儿:认识自己的短处,在行动时却又保持轻松自信,好像自己没有任何缺点一样,这样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自信心,再也不会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自卑了。
  
  封女士来信:
  
  老师原来很喜欢我的孩子。可能是我的孩子比较顽皮,经常做让人头疼的事,现在老师不仅不喜欢他,甚至对他很不耐烦,上课也不叫他发言,作业错了也不让他订正。我很想找老师谈谈,又怕老师不高兴。
  
  专家解答:
  首先,你要相信老师的胸襟。其次,把握好谈话的实质:你找老师是寻求解决孩子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兴师问罪。
  
  刘焉霞来信:
  
  学校分培优班,成绩优秀的孩子却没有被选上。孩子很沮丧,我该如何教他面对这种不公平?
  
  专家解答:
  孩子的情绪,多数时候会受父母影响。如果父母很在乎一件事,孩子肯定也会在乎。父母不妨坦然、淡然一些。此外,父母也可借此机会,告诉孩子: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将来他工作了,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更大的不公平。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成功会亲睐你的。
  
  小明的爸爸来信:
  
  我孩子上二年级,一次我和他在路上遇到他班上一个女同学,女同学很礼貌地说“叔叔好”,我笑着说:“小朋友好”,回过头对儿子说,看看这位同学,多有礼貌。这时,他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爸爸,连我们班的女生你也想泡?!”
  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正经”。上幼儿园的时候,只要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全班的女生亲个遍。不让亲,他就哭,阿姨也没办法。我很担心,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将来孩子长大后,不知道会不会在这方面犯更大的错误。
  
  
  专家解答:
  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担心。不到10岁的孩子,出现这些行为其实是无意识的。不是由于性的冲动。他这么做只是出于好奇,想要模仿。
  当小孩子开始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把我生出来的”这些问题时,这是孩子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应该高兴的事情。但这个问题也是父母们往往很难或者很不愿意回答的。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回避或者打哈哈:“你是妈妈在大街上捡的”或“你是妈妈一咳嗽咳出来的”,怎么说的都有,就是不愿意告诉孩子真相。也有的家长表现出很尴尬或者很生气的样子,责怪孩子不该问这些问题。回避的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好奇,当他感到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想办法从别的渠道寻找,而这种自发式的寻找有时候更容易出偏差。
  当孩子对性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第一次”涂上去的颜色最重要,当你很冷静地把“真相”一五一十告诉孩子后,他对这个事情的好奇也就过去了,会继续关注别的事情。而且对性的正确认识会在心里扎下根。
  
  心烦的妈妈来信:
  
  最近孩子回到家里,常常把自己往沙发上一摔,坐不是坐,卧不是卧。问他想吃什么,“随便!”问他学习或者一天过得如何,“还行吧!”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懒洋洋的样子,让人看着心烦!
  
  专家解答:
  我们将这种少年颓废现象称之为“三无少年”现象,即无意欲、无责任、无力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问题的一个综合反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从家庭的层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重视孩子的基本问题解决,包括吃喝拉撒、行走坐卧等各个方面。这些基本功直接关系着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2.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有家庭活动的“太空时间”,不因任何干扰而轻易改变。尤其是父亲的参与,对于孩子非常重要。3.强调发挥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要让孩子养成朗诵、体验和表达的好习惯,这对性格发展很有益处。4.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尤其是孩子有些盲从感的社会现象,家长不要一味批判,而应全面分析和正确引导,引领孩子在潮流中保持清醒,有时简单地引导一下,就会让孩子乐于“特立独行”!5.不要只专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活动,从内部提升心理能力,学会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