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撑起孩子们的未来

2008-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中华家教 2008年12期


  家庭教育工作推出新举措。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各级妇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制定实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建立54万多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发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协调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推广“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等经验,实施女童保护和教育等项目,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国妇女十大工作报告
  
  尽管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仅用了242个字来阐述全国妇联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却凝结着各级妇联大量的心血和劳作。
  近年来,全国妇联联合其他部门、工作者不断呼吁,从家教问题到留守儿童、贫困女童、流浪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再到和谐家庭等等,使这些可谓之边缘、琐碎的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地为这些特殊群体服务的基层工作者们,也被各级妇联挖掘出来,让她们的价值得到彰显。在这里,您将看到,我们的“半边天”撑起的不只是妇联的工作,还有我们祖国未来一代的命运。请看本期特别关注: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全国妇联在推动创建和谐家庭的活动中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从下面的“感动时刻”中,我们定能感受到那些幼小心灵感受到的温暖和家庭教育的力量。
  
  孩子们的“和谐家庭”
  
  “同心牵手”情感关爱示范活动
  感动时刻:2 0 0 8 年7月2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九年制学校七年级三班的女生杨巧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虽然你在四川,我在遥远的北京,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给杨巧写信的是一位署名叫“隆叔叔”的家庭志愿者。在未来三年里,他与他的家庭志愿者团队将对杨巧进行情感抚慰与心理救助,并给予适当的经济和物资援助。活动历程:2 0 0 8 年7月2日,全国家庭志愿者地震灾区“同心牵手”情感关爱示范活动启动。该活动将更多地对灾区家庭进行情感抚慰,力图通过家庭志愿者规范、有效、持续的情感关爱和心理救助,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
  
  全国“和谐家庭大课堂”
  感动时刻:2 0 0 8 年2 月1 4 日,天空中下着小雨,天气异常寒冷,但四川省宜宾市中山广场彩旗飘扬,鼓乐齐鸣,人头攒动,广场上正在举行全国“和谐家庭大课堂”走进宜宾——家庭教育分享之旅大型公益巡讲活动启动仪式。
  活动历程:2007年2月,全国“和谐家庭大课堂”由全国妇联在广西首先启动。该活动是以树立和谐家庭建设理念,以家庭的和谐带动社区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型文化服务。
  
  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感动时刻:“ 2 0 0 8 年,我已经8岁了,而今年又将在北京举行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我能为北京的‘节能减排’做些什么呢?”今年5月4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杜可欣给全国妇联宣传部寄去一封感人的信件,表示要用多年积攒的压岁钱制成5 万个布袋子来支持节能减排。
  活动历程:2 0 0 7年8月,全国妇联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了“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向全国家庭发出“家庭节能六件事”的倡议,开展拒绝白色污染、使用布袋子行动。活动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为目标,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从当代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广泛开展各种家庭所需的培训、讲座、宣讲等活动,自开讲以来已成功举办了40多场专题讲座。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
  感动时刻:2 0 0 6 年3月6日,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九道岭镇1 6 个家庭参加了创建平安和谐家庭擂台赛,竞赛题分为“ 妈妈必答题”、“爸爸必写题”、“ 夸夸我的家”3个方面,孩子们用纯真的心、童真的眼光夸起自己的美好家庭,脸上洋溢着自豪、幸福和骄傲。
  活动历程:2005年7月,全国妇联联合六部委推出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各地妇联从家庭、社区入手,从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入手,运用宣传、教育、心理辅导、帮扶等多种手段,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预防犯罪、扫除黄赌毒,开展安置帮教,调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
  感动时刻:“ 这是2 0 0 6 年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获得者陈淑妮。她既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在各种社区论坛活动中,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姐妹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每年深圳读书月,现代家庭教育论坛、书香家庭教子论坛、社区家庭读书论坛,为学习型家庭典型与普通家庭搭建了面对面交流的空间和平台。”这是2 0 0 7 年11月3 0日,深圳市妇联副主席原丽萍向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汇报深圳市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镜头之一。
  活动历程:围绕中央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各地妇联激发家庭成员的参与热情,通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促进了社区、机关、企业的文明与进步。
  
  全国“双合格”家庭活动
  感动时刻:2 0 0 7 年1 0月,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万福台热闹非常,座无虚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这里正在进行佛山市第一届家庭文化节——“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结灯影照和谐万家”彩灯展示暨“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论坛活动。作为“双合格”家庭的重要内容,此活动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和家长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精华,并以此扩大家庭的互动沟通平台,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和谐与亲子关系融洽的形成。
  活动历程:2 0 0 4 年5月,全国妇联率先发起全国“双合格”家庭活动,其全称是全国“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5年来,这项活动已成为推进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发展社会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免费为12 761名女童提供了生活生产技能培训;
  ——在8 省市实施家庭教育与性别平等项目,将性别平等观念融入家庭教育之中;
  ——多次举办女童论坛,推动各地出台了2 3 份政策文件,为大龄女童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4 省2 8 个县开通了3 2 条热线传播婴幼儿营养健康知识,举办家庭教育课堂,使千万儿童受益;
  ——每年来中国儿童活动中心参加兴趣培训的儿童达到3万多人次,5年来,共培训15万多人次。
  您或许觉得那些宏大的活动和小小的数字还不能让您对“半边天”们给孩子们的关爱和支持感同身受,那么,代表中来自基层的十大“爱心妈妈”,如马志英、王瑗丽、刘焕荣等,也许能让您理解这种关爱。她们的行动是中国妇女爱心行动的一个缩影。
  
  孩子们的“爱心妈妈”
  
  马志英:
  圆“女儿”的上学梦
  1997年,马志英从当地毛纺厂下岗,找了一份街道保洁员的工作。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女孩在县中学门口站了很久。上去一问,原来女孩家里条件不好,家人让其辍学,来到县城只是为了看一眼自己考上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马志英被深深触动了。她想到自己的经历——同样的原因让她读完高一就辍学了,以后的生活,使她体会到没有知识就很难改变贫穷的面貌。而当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宁夏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还很严重,女孩上学得不到保障。
  于是,她拿出了100多元钱,让那名11岁的女孩去交了学费。女孩回到家里一说,附近村庄又有几个女孩找了过来。那年,她资助了5个女孩。
  农村孩子到县城上学没地方住,马志英就把自家的数字很奇妙,虽然只是1、2、3、4 ……几个小小的数字组合,却能呈现背后辛勤的工作和给工作对象提供的强大支持。有了这些“数字”,我们的家教、我们的孩子才有了更多的支持和温暖。
  
  孩子们的数字天地
  5年来,全国妇联建立54万多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发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全国妇联凝聚社会力量,已建立起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专家、讲师团、宣传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5支队伍。“十五”期间,有6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家庭教育工作培训。心系新生命和心系好儿童活动在全国发放宣传册620余万本。
  5年来,全国妇联自建和与文化部共建“美德在农家”活动国家级示范点4 6 4个,31省区市妇联共建立省级示范点707个、地市级4082个、区县级18977个。2006年命名了16个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城区),2007年表彰了113个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先进妇联组织、124位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先进个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达43万余所,妇联系统有11万余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6000多所0—3岁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针对日益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全国妇联建立了100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4年多来,全国妇联联合相关部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若干指导性文件,各地妇联为推进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参与制定省市级文件共542份。
  各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省级品牌活动6 6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6500多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机构3万多个,组织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共315万名,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救助。
  各级妇联组织也十分关注贫困女童和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灾区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的救助和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各种帮困扶贫工作:
  ——通过“ 春蕾计划”募集资金2 亿多元,使百万贫困女童得到救助;
  ——在3 省6 县9 2 个乡(镇)1 6 7 1个村(组)实施了中英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3 年3间平房腾出来给她们作为书房和宿舍,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女童书屋”,自己则和家人挤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到2007年,她的家里有95个“女儿”。
  “女童书屋”一办就是11年,其间还改名为“女童之家”。如今马志英的“女童书屋”越办越大,她也有125个“女儿”了。
  
  王瑷丽: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们
  王瑷丽,原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她曾经是一位较有成就的汽车工业设计师。
  2 0 0 3 年,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的积蓄,创建了“天津市太阳村儿童服务中心”,义务收养罪犯服刑人员的子女,至今已经5 年了。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宁、幸福的生活,她倾注着全部的爱。她历经坎坷,终于建起了一个能给孩子遮风避雨的家——太阳村。从此,她就成为一名特别的妈妈。“大度、宽容、合理以及法制教育、现身说法”等是太阳村的特色教育,使孩子明显地转变了,让王瑷丽体会更深的是教育是全方位的。
  王瑷丽从不奢望从太阳村走出的孩子成名成家,可她却满怀希望,做着努力,要让孩子在远离违法犯罪,幸福地生活的同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是王瑷丽的追求,这里蕴含着她的“一份良知,一份责任和一份爱心”。
  “ 太阳村”是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小院中静静地建立起来的,5 年间先后共收养帮助了2 3 名在押犯的子女,进村时最小的只有1岁半,最大的15岁。
  
  "网络妈妈"刘焕荣:
  爱心唤醒沉迷网络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