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给政府更长的准备期”

2008-12-29 00:00:00祝晓风
中国报道 2008年3期


  持续达二十多天、灾情大半个中国的大雪灾,近日已告一段落。雪灾过后,如何认识这次突发事件,这样的突发的极端天气变化能否预测,能在什么程度上预测,以及2008年,中国是否还会发生这样大规模的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公众极为关心的。
  
  “这次的短期预报是准确的,但我们没有预见到这么长的持续时间”
  
  “这次雪灾的大气环流与天气形成条件,与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的天气非常像,如果是发生在夏天,这就又是一次长江大洪水。”“这次大面积冻雨的短期预报,中国气象局的预报是很准的。”2008年2月11日和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独家采访。但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他马上又说道: “但有两点值得我们检讨:一是没有给政府一个更长的准备期,就是说,如果预报的时间再提早一些就会更好,哪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预测,也是好的。这是时效性或天气气候预报的超前期问题。二是在这次大规模的‘低温雨雪冻雨’的初期,我们并没有预见到这是一次持续这么长时间,达到20多天的一次非常严重的天气灾害事件。也就是说对这次灾害的严重性在初期估计不足,但应该指出,上面两个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能力和技术水平所限。”
  这次大“雪灾”,气象学家们定义为“低温、雨雪、冻雨”。一是低温,二是大暴雪,三是冻雨,这种严寒雨雪天气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交通和电力系统。在贵州、湖南等地,对高压线和公路干线的影响非常严重。
  所谓冻雨,就是雨滴外面包着一层冰的雨滴。冷空气与暖气流相遇时,就产生了雨雪形成的有利条件,冷暖对比越鲜明,降雨和降雪也就越激烈。而这种两冷夹一暖的“三明治”垂直气层的热力结构,更是产生冻雨的理想温床:中间的暖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到高层的冷空气层中,迅速凝结成长为过冷水或冰晶,过冷水再通过贝吉隆过程(一种云中降水形成机制,指冷云中如果过冷水滴与冰晶共存,较小和较少的冰晶只要有较多的微滴和过冷水来供应水分时,由于水滴和冰晶表面的饱和水汽压不同,小冰晶就能增长形成大冰晶和雪花。这一冰晶形成过程称为“贝吉隆过程”。)变成大雪花。大雪花下降到暖层中融化成水滴,水滴继续下降到冷空气垫上遇到物体再度凝结,形成外冰内水的冰珠,最终降落到地面,产生冻雨。当地夜晚的寒气,使这些冰水混杂的冻雨在地面、屋顶,以及各种裸露在户外的公共设施上进一步凝结,称为“雨凝”。由冻雨而“雨凝”,由“雨凝”而冰,伴随着严重低温,这就造成了这次大规模的“低温雨雪冻雨”灾害。
  
  “百年一遇”吗?
  
  “大雪灾”发生后,媒体上频繁出现“百年一遇”或“多少年一遇”的说法,对此,丁一汇说,因为中国全国范围的可靠的气象资料是从1951年开始的,所以,科学的说法,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是可以的,虽然从某些单项指标来看,有些超过了1951年来的极端值,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中国东部气象记录约有120年左右的历史)的所谓百年一遇。
  丁一汇拿出一份我国的气候历史记录。这份记录显示,自1951年以来,南方最严重的一次冷害发生在1954年冬天,这是发生在夏季长江最为严重的大洪水之后的冬天,雪区和冻雨范围和今年的雪灾差不多。根据记载,当年南方许多地区积雪深度为20~30厘米。最深处厚达1米,除长江干流外,大多数江河湖泊全面封冻,冰层普遍厚16~25厘米,最厚处冰层达到1米。淮河流域温度在-18℃到-21℃,长江以南在-5℃到-8℃,普遍降温在15℃左右。而今年的冷害尽管灾情严重。却没有关于江河封冻的报告,降温幅度南方平均也只在4℃左右。
  1 976年至1977年也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中国几大湖都封冻达7~10天。这都是历史上很罕见的。但2008年“大雪灾”的某些指标,说是“百年一遇”,也不为过。例如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极值。
  这的确是一次极端天气事件,而且是一场给人们的生活、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后果的灾难性事件。特别是在全球变暖、近年中国连续出现十九个暖冬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南方出现这样恶劣的严寒,更是罕见。
  但令2008年中国雪灾中的人们略可感到幸运的是,这次雪灾没有伴随大风,还有“极度严寒”。而2004年至2005年冬季发生的两次低温严寒,就伴有大风,这也是暖冬中少见的。据报道,台湾有40%的果树被冻坏。
  美国的东北部和加拿大的中东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冰雪冻雨灾害区,特别在上世纪50~70年代,地球温度一度下降的时间段受灾极为严重。这个区域的暖湿气流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五大湖区。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并常伴随大风,因此比之我国的冻雨区域情形更加严峻。它常常伴随着严寒和大风天气,在国外,“冰风暴”一词就来源于这个地区。最近一次严重灾情发生在1998年,造成这一地区大范围交通、电力、通讯的一度中断。灾情发生时,伴有强烈的大风。1942年冬季是这个地区发生第二个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冰风暴事件。当地科学家对冻雨有着较早、较深入的科学总结,根据他们的经验。冰风暴持续6天以上就足以酿成重大灾害,这种重大灾害大致每25年就会出现一次。
  往年。中国的这种“低温冻雨”往往发生在初冬,或冬末春初,这是冷暖空气都很活跃的时期一如果只是有冷空气活跃,也不会发生这样大规模的降雪和冻雨。由于中国这次灾情发生时。正是春节时中国人大迁移的时候,所以对人们的生活与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这次持续时间长,范围大,灾情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降雨降雪,甚至是冻雨,原本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任何现象,如果持续时间太久并集中在某一区域内,都会酿成天灾。”
  
  低温雨雪冰冻不仅仅光顾我国,在北美和欧洲也是冬季的主要严重灾害。我国冬季深受来自西伯利亚强冬季风的影响,有时会发生很严重的冰雪灾害。2008年1月影响中国南方的大冰雪天气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灾害性事件。2007年12月下旬到2008年1月上旬,西亚、中亚及南亚多国陆续遭到寒流袭击,亚洲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以上,中亚地区异常偏低6℃以上。西亚伊朗和伊拉克首都出现历史上罕见的降雪。造成伊朗德黑兰交通混乱。部分政府机关和中小学临时关闭,有21人死亡,88人受伤。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出现数十年罕见的打破纪录的严寒天气,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崩,共造成60多人死亡。阿富汗和南亚孟加拉国西北部亦受到寒流袭击。这说明,亚洲一欧洲大范围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这次遍及亚洲严寒和暴风雪天气的一个关键因素。
  往年,我国云、贵、川等地的冻雨持续时间一般不过两三天。远不足以造成灾情。今年三种异常同时抵达,使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的灾情举世瞩目。异常一,南下冷空气持续滞留在长江以南。正常年份中,当冷空气入侵我国时,无外乎两种情形:如果冷空气弱,便南下无力,仅在长江以北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有时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降雪,而南方则晴暖干燥,这就是区域性寒潮低温天气:如果冷空气强,便迅速越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形成雨雪后,持续减弱南下,离开我国境内,到达南海和东南亚,最后到达印尼一带,在那里引发暴雨。这是一种过程性的全国性寒潮天气。而今年,从1月10日起,冷空气就不断侵入我国,并受到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阻挡,被迫滞留在江淮地区和我国南方,造成持续的雨雪天气。
  异常二,孟加拉湾暖气流异常强大。今冬,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也异常强大,不仅给我国带来了这场灾害,早在去年12月中旬,来自热带的暖气流就先后在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施展它的强大影响力,与前面提及的北方强冷空气相遇造成罕见的雪暴。之后,它的影响向东移动,1月初到达阿富汗并进入青藏高原,进而影响了孟加拉国。1月10日,暖气流抵达我国长江以南,遭遇北方的强冷空气后,南北两强各不相让,滞留在我国南方,上演了这场已经争斗了20多天的持久“角力”。另外,由于在1500—4000米气层中存在着这种持久的暖空气层,造成了严重的冻雨天气。
  异常三,一个特殊的拉尼娜年。一说起今冬南方的灾害,国内外不少科学家都把罪责归到拉尼娜年身上。拉尼娜从2007年七、八月生成后影响我国,据专家预测,其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春夏之交。而这却是一个异常的、偏强的拉尼娜年。按拉尼娜的影响规律,冬季我国南方本应寒冷、干燥,而今冬在我国南方形成的这个多雨雪的拉尼娜年,却是相当罕见的。它与上一次发生在1998—1999年的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南方冬季天气的影响很不相同,这年冬季南方是少雨雪天气。
  从长远影响看,这次多雨雪、异常的拉尼娜年以及它造成的严重灾害,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了更长远的新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气候变化的幅度变大了,小概率、高影响天气候事件发生的机会增加。”
  
  气候变化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尽管气候变化一般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社会必须根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暖,使气候变化的幅度变大了,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加。
  近百/JZKDNq/ommxaN7N5aKzTw==年的全球气候变化除变暖外还有一些很明显的特征,气候变化幅度的增加就是其中之一,其结果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机会增加,频次增加,如表现为高温热浪、强降水(包括强降雨和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增加。然而,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方面不仅仅在这些方面,如还会通过各种复杂的过程影响全球与地区性水循环。总体而言,全球变暖会导致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而严寒发生的频率一般会减少,但局部地区、某些时段会有例外。诸如暴风雪、寒流会发生在暖冬季节某一时段和某一地区,2004/2005年冬季和2008年1月的严寒低温与雨雪天气就是发生在连续19年的暖冬的大背景下。
  这次雪灾,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大雪花形成过程和机理,这给“云雾物理”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要真正回答、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宏观说冷暖空气的作用,必须要有微观的雨雪形成过程的研究。比如,大量成雨成冰成雪的“云核”与“冰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科学家必须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否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人为排放的严重的空气污染物(气溶胶粒子)有关?这需要进行研究。
  这样的突发的极端天气变化能否预测,能在什么程度上预测,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丁一汇院士指出,将来的天气预报。应该是多尺度的预报,要在定时、定点、定量等几个方面有大的推进。我们现在数值天气预报的“网格”是60到100公里,这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欧洲和日本的数值天气网格可以精细到10到20公里,甚至更小。这些就需要更强大的巨型计算机和观测资料的支持,至少需要每秒百万或千万亿次的计算机和更稠密的观测网和先进观测技术与资料同化技术。以中国目前的国力和科技水平,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不是不能做到的。十几年前曾任英国气象局局长的豪顿(Houghton)爵士曾告诉我,1987年10月16日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曾突然地发生一次强风暴灾害,风力达40m/s~50m/s以上,英格兰有1500万棵树被吹倒。虽然英国气象局当时所用的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不够,在事前并未报出这次灾害,但事后英国气象局的科学家通过改进模式的网格分辨率和资料输入,完全可以重现或预报出这次强烈风暴的发生和致灾过程。由于气象模式更复杂了,所用资料更多了,必须具备更强有力的计算机和观测与资料同化系统。经过多次论证,不久英国政府为英国气象局配备了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并且后来又成立了世界著名的哈德莱气候研究和预测中心。这个事例说明一次大的灾害发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必须总结从应对这次大雪灾中得到什么经验,又得到什么教训,并从教训中改进和推动我们的减灾防灾工作向前发展。
  那么,经过这场隆冬大雪的2008年,会因这场雪而有什么不同的春季和夏季天气气候异常呢?丁一汇院士说,由于下了这么多冻雨雪,会改变陆面过程,温度升高后冰雪融化,水分深透入土壤层中,地下土壤含有丰富水分后,会有更长的“记忆”。这些都可能会对今年春天和夏天的天气有所影响。另—方面,土壤上表层由于回暖后蒸发加快,土壤由很湿变干,并且由于干裂和变得松软,易引发地质灾害。另外,也容易形成明显的厚干土尘,也就容易形成沙尘,或霾的天气。还有,随着春季的到来,暖湿气流强度增强,并可能到达北方,与冷空气相遇后,今年春天,北方会不会有暴风雪也是值得关注的。2007年3月上旬发生在东北与华北北部的大暴风雪就是明显的例子。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