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济政策的新视角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重要信息,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很快,在贵刊2007年第2期刊物上就刊登出一篇《2008年货币政策紧在何处》的文章。
2007年,由于物价的普遍上涨,特别是房价上涨,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中央出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究竟对未来的经济走势产生哪些影响,货币政策调整的意义和作用何在,普通大众迫切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解答。这篇文章从学理角度为读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平时很关心国家的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因素,普通读者需要一些权威性的解读。希望定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月历的《中国报道》能多推出这一类的文章。
——唐山 常浩
农民的心声
贵刊2008年第2期封面故事做了一组农村的文章,我看后非常震撼。文章颇有深度和广度,反映了我们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变迁,以及现在农村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报道》发挥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
我是一个农村子弟,一直对农村充满感情。我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武汉工作,但一有机会我就会回老家看看。小时候,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都是在田地里长大的,父母种地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干活。虽然父母种粮食、种菜、养猪、喂鸡,想尽办法挣钱,可家里一直很拮据。但是自从村里引进了大棚蔬菜,父母把我寄回家的钱都做了投资,现在生活没有那么辛苦,每年收入都能达到七八千,他们都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感谢《中国报道》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武汉 张宇红
文化是出版业的“魂”
贵刊2008年2月采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的文章《中国出版业成局》让我很受启发。我在新闻出版局工作,搞了二十多年的文化宣传,感触颇深。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能搞运动。因为那样做宣传意味太浓,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反感,也恰恰违背了软实力的基本特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像杜甫那首题为《春夜喜雨》诗中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正如聂震宁所说“要多出版‘中国的哈利·波特’,让外国的孩子也在无形中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记住中国的文化元素”。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长盛不衰,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整理和继承这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出版业来说,文化是我们的核心,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出版物“走出去”,文化的核心不能丢,文化是出版业的“魂”。愿我国的出版业坚持自己的阵地,更多地传播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济南 何力
向世界报道中国
我是《中国报道》的一名忠实读者。《中国报道》改版后,感觉更加好看了。
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我很希望在忙碌之余,迅速而便捷地了解国家政策的新动向。报纸内容太杂,《中国报道》正好符合我的需要。而且,《中国报道》并不是简单的时事汇编,而是就一月中发生的具有深度探索价值的大事,有选择地加以报道。它每期都有特定的主题,封面故事围绕一个主题有多角度的报道和深度分析,因此增加了内容的厚重感。这是我喜欢贵刊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在国际上扩大自己的声音,向世界报道中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我想,贵刊既然名为《中国报道》,那么,向世界报道中国就更是当仁不让的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据我所知,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有的还对中国抱有较深的政治和文化偏见。因此,建议贵刊可以根据外国人的思维特点,就他们对我国误解较多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报道力度,在国际舆论上把握主动权。
最后,祝贵刊越办越精彩!
——南京 张卫东
《中国报道》的新春祝愿
很高兴在春节前看到新一期的《中国报道》,内容充实,有深度,我很喜欢。
作为一名读者,我想让您们知道我对您们的新春愿望:在《中国报道》上,看到更多既贴近生活又能指导生活、启发思考,鼓励自己进步的文章;了解到更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官员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更多地收获一些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理念和方法。
文字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我们以智慧、知识的养分,开阔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成长。希望《中国报道》的文章,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睿智、更有深度。
——沈阳 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