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何时进入2.0时代?

2008-12-29 00:00:00陈子酉
中国报道 2008年4期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经济从冰冻走向火热的历程相伴,中国旅游市场的火爆成为一种必然。但是,中国的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它犹如一个花季少年,需要更多的关照和引导。作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中国正面临着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型。
  
  管理者错位
  
  尽管中国的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仍掩盖不住存在的问题。从表面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充满着矛盾。
  一方面,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全年入境游人数达到1.32亿人次,国内游人数达到16.1亿人次。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旅游局3月13日公布的《2007年全国旅行社服务质量报告》,2007年全国各级旅游质监所正式受理投诉9971件,为旅游消费者理赔总额为873.7万元,比上年增加141.1万元。
  中国旅游业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些景区虽有国家“几A”景区之名却无其实,一到长假,景点人满为患:旅游区“宰客”现象严重,游客被欺诈事件时有发生;旅行社和导游以及商户串通,强迫游客购买高价旅游商品……这些都成为国内旅游的顽疾。
  为何这些现象屡禁不止?管理者的错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资深的旅游行业专家认为,旅游市场的不健全,某种意义上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比如,国家4A、5A级景区对于景点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客源。而要评上高标准的景区,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包括厕所等很多细节的改造,都要进行大量投入。而一些景点的管理者动歪脑筋,把钱都花到跑关系上,有时却也奏效。2001年,全国第一批4A景区只有78家,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就变成780家,足足增长了10倍。4A景区的“含金量”逐年下降。
  这位专家说,国外没有评审级别一说,景点能不能吸引游客,全靠市场说了算。在中国,旅游管理者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而这可能放缓中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逐鹿资本市场
  
  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一些景区作为国有企业,吃的是大锅饭,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有的地方甚至只是拿铁丝网一围,建个售票处,就称之为景区了。那时的旅游根本谈不上管理和开发,更谈不上对资本的利用。
  当然,那个时候人们并不把旅游当作真正的产品来对待。
  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景区已经不可能再凭借混乱的管理、粗糙的产品生存下去。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景区普遍由政府经营管理转变为由股份制公司经营管理,这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为各种社会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很多大型股份制公司,如黄山旅游、峨眉山、丽江旅游、首旅股份等,在沪深股市都有不俗表现。每逢黄金周,股市上的旅游股表现都十分强劲。
  逐鹿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一种共识。
  而根据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中国很多旅游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准备。
  即便是在旅游业发达、享誉全国的三亚,提出上市计划的景区管理公司也为数不多。在谈到上市时,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国荣的观点是,上市很容易,大家都在争取,但是上市以后如何保持对股民的长期高回报还需慎重考量。
  未来的中国旅游企业,只有融入到资本市场中,才可能获得更快发展,也才能真正和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转型更需文化内涵
  
  尽管人们旅游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旅游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旅游文化价值的开发。因为,旅游产品都有研发、推广,市场从冷转热再转冷的过程,而文化则是越积累越深厚,越传播越渗透的,它对人价值观的影响,超越了一般的旅游产品。
  在这方面,迪斯尼为世界旅游业树立了标杆。迪斯尼营销的不是它的某种产品,而是它独特的文化。
  正如迪斯尼的主题公园,吸引人们的不是风光,而是一个个在动画故事中出现的迪斯尼场景和人物。如梦似幻的氛围、漂亮精致的纪念品、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都是迪斯尼营销的重要手段。
  这正是国内很多旅游景点最缺乏的。中国的旅游要实现转型,必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留住客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为了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提出了从“观光型”旅游转变为“度假型”旅游。
  从过去一两天走马观花似的旅游,到现在一至两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停留,“度假型”旅游除了满足人们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外,还须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现实情沉是,在很多景区,游客对人工雕琢的景观匆匆看过之后难以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能买到的多是些粗制滥造、过于雷同的旅游纪念品。因此,要开发景区的文化内涵,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