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起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比较,就不得不说到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它们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因而选取这三个点来比较无疑是最有利的。现在人们对所谓的“三大经济增长极”都形成了共识,这也能够很好地概括深圳、浦东以及滨海新区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珠三角经济圈,改革开放率先发展,带动珠三角经济区,可以说形成了“第一极”。到90年代初,以浦东新区为代表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成为又一增长极。而到本世纪初,确切地说是从2006年国务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是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成为“第三极”。
环境背景大变化
与当年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相比,天津滨海新区当前的环境背景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一个方面,体制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虽然提出向市场经济方向迈进,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还不是很大。到了浦东新区的时候,1992年中国则已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体制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并且这个作用越来越大。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干预,逐步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程度。到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完善。2001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需要按照国际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运行。到了2006年,市场经济体制总体上可以说已经建立得比较完善。
第二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刚刚开放的时候,很多方面都是一片空白。深圳特区是在一个小渔村建立起来的;整个华南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全国所占的经济份额非常低。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还在北边,之后才开始逐步南移。到了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带动新一轮开发开放,其中主要代表就是浦东新区。这一轮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高峰。到了天津滨海新区提出来的时候,经济形势就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此时正处于中国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产业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的背景。这样的一个背景主要表现在,从2002下半年、2003年的时候开始,重化工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增大。形成这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所带来的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对住房、汽车等交通工具及IT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带动上游的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十分重要。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意识到要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特别是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这就给滨海新区的发展部署了非常重的任务。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国家这个时期正好是要抑制投资过热。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滨海新区的发展与过去完全不同,而是既要促进发展又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要求,要尽可能避免过大规模的投资可能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是这个背景,要求滨海新区的发展必须注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论是从规划到产业选择,再到项目布局,都必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注意节能、降耗、减排等各项指标的要求。
对比浦东与深圳
有资料显示,2006年滨海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上海浦东新区的80%,而滨海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则分别超过了浦东的5%和10%。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统计口径不一样。空间概念的区别是其中一个原因。浦东新区的总面积才550多平方公里,而滨海新区有2270平方公里,这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另外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在产业结构上。浦东新区承担着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金融、航运、贸易和经济)”的重要功能,因而在产业上就着力发展金融、贸易、高科技和物流等产业,而且今后主要要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滨海新区的产业则主要是以大港口、大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的区别就会带来产出规模上的差异。因此从人均和地均规模来看,目前来说浦东新区的优势还是比较大。但是从今后的长期发展来看,由于滨海新区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大,例如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这些大项目,将来一旦投产,那么增加的产值就是几百个亿。因此天津滨海新区在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后劲是非常足的,它在总量上将来可能会很快地超过浦东新区。
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股份制银行的身影。在浦东的发展中,浦东发展银行就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在天津,2006年2月渤海银行也正式对外营业,其中还有渣打银行20%的股份。其实无论是浦东发展银行也好,还是渤海银行也好,它们都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整体上来看,这些改革对当地的发展来讲,尤其是在中近期内来说,作用其实很有限。目前我国还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要的资金来源,而像浦发和渤海银行这些银行在资金量和融资规模方面来说都还很小。目前主要在它们身上对今后中国的金融体制、金融开放做一些试验,取得一些改革试点的经验而已。
很多人也拿滨海新区和深圳作比较,但其实要以滨海新区对于环渤海的影响与深圳对于珠三角的影响来做比较的话,意义并不大。深圳是独立的市,所在的珠三角隶属于广东省一个行政建制,政策统一性和变通性要优于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而且深圳在珠三角各城市的行政区划及经济总量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珠三角的辐射更直接,影响面更大。而滨海新区只是天津的一个区,它所在的环渤海地区跨越三省两市,而整个天津在环渤海的经济总量也不到10%。
两税合一不必担忧
在两税合并之前,中国的税收政策向地区倾斜,沿海开放地区和经济特区都受益很多。两税合一之后,就有人担心这是否会削弱了滨海新区未来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国家对滨海新区有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括综合改革实验、实行东疆保税港、提高对外开放的等级、金融改革政策以及土地的流转出让、转让等方面的优惠,其中也包含了对滨海新区国家财税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滨海新区对外资企业还是实行征收所得税15%的优惠。但从目前来看,滨海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在吸引外资方面利用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已经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强。
现在进入滨海新区的很多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主要都是从企业自身长期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它们的投资和布局。所以一点税收的优惠对它们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它们主要考虑的还是当地的投资环境及软硬环境等各当面的综合配套能力。而且即使是在两税合并之后,国家也还有一个几年的过渡期。所以在中近期内来说,这些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滨海新区面临挑战
曾有规划者说,滨海要用十年的时间,赶上十年之后的浦东。也就是说滨海新区要在未来十年里,在整体实力上全面超过浦东。如果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滨海新区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滨海新区已有的大项目都在顺利推进,包括中石由的石化项目、港口建设等。虽然存在争议,但客观地说,滨海新区的发展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外部体制的问题。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也是一个副省级或市。珠三角因为面积不是很大,而且是在同一个省里面,的确是比较好协调,但内部的城市也存在竞争。而在经济体制推进一体化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长三角地区。相对来讲,京津冀在一体化方面进展比较慢,虽然在区域合作方面也有一些呼声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在的动作并不大。近些年,也有主要例如首钢搬迁、京津的轻轨开通等行动,但产业之间的合作还不是很明显。总的来说,在外部体制方面,京津—定要合作。首都北京优越的人力和科技资源如果能够为天津和滨海新区利用,那么对其整个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加强合作,推进京津地区经济—体化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十分重要。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体制的问题。目前滨海新区自身的体制还没有理顺。与其他两个地方比较来看,深圳特区就完全是一个特区政府,一个副省级城市,体制上是比较顺的。浦东新区现在也成为一级政府,目前来看体制上也已经理顺。而目前滨海新区的管委会的功能还是非常弱小的,只是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目前,滨海内部的体制主要是分为三大行政区域:塘沽、汉洁、大港;以及三大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天津港。这些行政区和功能区之间的级别都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目前天津也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领导的统一机构来管理。但是总的来说,滨海新区在体制上还是没有理顺。将来是否也可能发展到像浦东新区那样成为一级政府,滨海新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不能成为一级政府,那如何协调各行政区和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和规划,矛盾还是很大的。体制不理顺的话,滨海新区的发展还是一个大问题。滨海新区以后要走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还要探索。
在京津附近,还有一条由32个贫困县、3789个贫困村形成的“环京津贫困带”,2700多万贫困人口。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一情况也使滨海新区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这个贫困问题说到底实际上也是一个体制问题。如果按照空间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经济发展是有一个发展梯度的,并且这个梯度还将不断向外推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阻隔,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北京市就只考虑北京市范围的发展,天津市也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环京津的其他边缘地区,就很少甚至是没有利用到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所应该带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从体制上解决,将来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旧体制。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也是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协调,包括城乡之间的协调,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等的协调发展。要能够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但目前来说,京津地区的集聚效应还是要远大于它的扩散效应。以近期来说,以首钢搬迁为代表的动作也是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另外,就是渤海湾水域的环境保护的问题。现在渤海湾地区的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因此现在大型重化工业在环渤海沿海地区的布局,如果不处理好环保问题,那么渤海湾地区今后可能将遭受灾难性的环境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