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4期


  冰雪中的暖流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一种力量最能温暖人心,那就是真情。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人与人之间的鼓励和帮助,是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当我国南方大部分城市被冰雪灾害袭击的时候,受灾地区的自救成为一大亮点。而也是在这样的时刻,平凡的人们才感受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幸福。党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武警官兵强力保障,在一线抗冰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最终战胜了这场冰雪灾害。
  贵刊第3期封面故事用23页的篇幅,以“冰雪战争”为题,记述了这次灾害。从受灾地区岳阳特写、人物特写,到专家解读灾害成因,再到反思公共应急体制、分析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异常的思辨,报道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这次冰雪灾害。
  虽然之前在其他刊物上也看到雪灾的报道,但篇幅较小,角度较单一,贵刊全方位的报道,让我一口气看下来,大呼过瘾。在浓浓的温情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媒体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及推动问题解决的责任心,我想这正是今春这场冰雪灾害中的一股暖流。
  黄石 陈泽
  
  “大部制”不能一蹴而就
  
  我很关注贵刊2008年3月的《大部制——开启政改新幕》等一组文章。“大部制”改革是最近几个月来一直引人关注的话题,网上对此问题的讨论也比较多。我感觉贵刊的这组文章分析得比较到位。
  确如本期杂志所说,大部制改革牵动着老百姓的心,它不仅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之路,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文章强调了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整合体制机制而不是精简裁员。
  文章没有捕风捉影、人云亦云,而是分析得有理有据、确凿可信,能够对读者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层面上,预测金融部门暂时不搞大部门体制,而首先从交通和能源领域入手等观点,也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为事实所证实。
  同时,读完文章后我也感到,“大部制”改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前的体制转型与经济社会变革中,它的推进过程一定会伴随着种种震荡、反复、波折与博弈。但我也相信,一个好的起点将带来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未来必会有新的突破,新的面貌。
  上海 吴航
  
  让农民工老有所养
  
  今年两会上,委员和代表们纷纷建议建立农民工养老金转移制度,实行全国联网联动。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指出,去年深圳共有439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退保的人数竟然高达83万人。这意味着,有8亿退保的资金留在深圳。他认为,“现行的农民工社保制度对农民基本上没什么实际作用。”
  贵刊第3期刊登了《让农民工“退保”成为历史》一文,深入剖析了造成农民工退保的体制原因,并为此提出了可行办法。
  文章指出,造成农民工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困难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我国社保制度的缺欠。而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将从法律上对此类问题予以界定和规范。笔者认为,国家政策法律制定倾向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十分必要。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养老有保障,是让他们安心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
  杭州 李宁亚
  
  北京,立足全球的创新型城市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立足创新这个着眼点的确英明。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到2010年初步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都创新战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北京创新战略,不禁让我们感到无比欣喜。
  北京 廖海生
  
  需要你,“点睛”
  
  我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偶然一次翻阅《中国报道》,就被点睛栏目吸引了。在这里,我感受到新闻摄影的震撼力。焦点事件,冲击力画面,是这个栏目的最大亮色。与刊物其他栏目不同的是,它非常有趣味性,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调剂。美中不足的是,栏目的篇幅有限,仅有4页,感觉刚刚投入就戛然而止。另外,编辑选“料”的原创性来源略有缺憾,有些图片在其他杂志上也见到过。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栏目,也是《中国报道》与其他时政、经济类期刊的最大不同。
  人们在理性思考的同时,需要有一点点的视觉放松。作为“中国发展的经济月历”,《中国报道》是否也能多以图片形式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生活的点滴变迁?希望贵刊的各位编辑能够加以考虑。
  天津 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