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6期


  多难可兴邦存殁应无憾
  ——任继愈
  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是一种崇高的普世价值。中国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体现了这种崇高的关爱人的普世价值。
  ——汤一介
  设立哀悼日,一国之殇,全民之痛。告慰死者,安抚生者,善待伤者,激励勇者。大悲大德,大义大爱。
  ——张抗抗
  天灾全方位考验了中国在社会、科技和道德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叶秀山
  悲痛中奋起,在多难里挺进;视生命为最爱,汇众志而成城。
  ——牟钟鉴
  向以生命拯救生命的救援人员深呈敬意
  ——宗璞
  天府国殇 后土咸悲动心忍性 多难兴邦
  ——刘梦溪
  
  放下痛苦,重建家园
  
  以最庄严的形式,悼念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告慰失去亲人的国民。此举顺民意,必将凝聚民心。逝者已去,悼念过后我们应擦干眼泪,以更高的热情重建家园,服务国家,放下痛苦,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好好地生活,加倍努力工作和学习。
  ——某网友
  
  牢记历史,尊重生命
  
  建议从孩子接受教育起就要灌输这些概念,就像孩子们知道五一劳动节一样,到那个时刻就要肃穆,牢记历史,健康地面对未来!尊重生命,是社会进步最直接的表现,可以大大增强社会凝聚力。虽然是悼念逝者,却会让活着的人感到温暖与踏实!
  ——某网友
  
  中国,今天请礼敬“小人物”
  
  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到:南京江宁区,一位约60岁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募捐箱。老年乞丐的义举,是震撼,更是瞬间抵达人心的力量。
  更大的“善”,是新闻上这种“外人物”义举的叠加:在成都,有4个月身孕的准妈妈,已在救灾现场奋斗了4天以上,总睡眠时间只有10小时左右。在武汉,一对老年夫妻捐出8600元人民币,而这是丈夫的肺癌手术费。在湖南,几位高校教授和IT精英连夜加工,制作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并已正式开始运转……
  像素描线条,也似泼墨大画,小人物们的义举,莫不勾勒出悲情5月与悲情汶川,也倾泻出那些最纯真的人性和现代公民精神。人的能力或许多有大小差别,但对灾难的伤害和疼痛的感受没有差别,继而表达出的人情关怀和人道精神也同样没有高低之分。在本土的灾难之上,同胞的哀号之中,这些普通公民的博爱情怀,让我们温暖颤栗。
  这是团结、仁爱、安危共渡的美德与力量,它歇息于安宁的日常生活里,而又在国家危难时刻苏醒于众志成城之中。
  ——王聃
  
  5月12日,永远的祭日
  
  1999至2002年,我在北川中学度过了快乐的3年时光,交到了很多的今生挚友,对母校的爱从未减少过。从未想到,我的母校闻名全国,居然是因为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被埋的人里面有无辜的北川孩子,说不定还有初中时教我知识的老师。我会在每年的5月12日祭拜我母校的亡魂,祭拜北川县所有死去的人,祭拜因这场地震而失去生命的人。
  ——某网友
  
  万众一心,风雨总会过去
  
  在大地震之后,我们又重新看到人性的光辉。为了抢先抵达灾场的前线,多名军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从5000多公尺的高空跳伞而下,其中就有两位身先士卒的将军。
  为了给劫后余生的4名婴儿哺乳,女民警可以暂舍自己刚产下不久的孩子不顾。为了协助学生逃出生天,教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被掩埋在倒塌的学校楼房之下。
  在天灾面前,人们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然而,只要万众一心、互相关怀,风雨总是会过去的。
  ——某网友
  
  通过祭奠仪式净化我们的灵魂
  
  本次地震后,我收到一些这样的短信:“地震突袭汶川,顿感生命的渺小,亲情和友情的珍贵,权力和名利的卑微。”“生死转换于瞬间,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逆时要善待自己,顺时要善待别人。”是啊,生命对每个人都是个时间单元,是个过程。它的意义,不在于你结果如何,而在于过程的美丽与灿烂。生死唯大,只把责任扛着,功名利禄全可抛下。在生命面前,应当停止无谓的纷争,把最重要的责任和爱等价值追求,留给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本身。对身边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社区公众,对有缘相识、相信的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童大焕
  
  谁是最可爱的人
  
  抗震救灾中一位军官绝情的怒吼!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大吼“你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哦今天就对不起她了!”然后向妻子所在的城市方向敬礼:“宝贝!我爱你!别恨我!我是军人!”
  进入废墟后,余震使废墟二次坍塌,他把伤员压在身下,自己受了伤。7小时后,他醒了过来,拔下针头再次冲进了救援的队伍……
  废墟上,他看到随自己部队的女军医在搬运砖头。上去就是大骂:“谁让你到这来的!混蛋!告诉你!男兵没有死绝之前,女兵都给我滚回去!……你是医生!你的战场是手术台,不是这……退下去……!”又转身喊:“男兵!上!”
  你会觉得我们可爱的军人的言词不够完美吗?你能认为他们没有人情味吗?这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只有他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才可能说出,只有他们才有如此刚烈而又有人性。
  ——某网友
  
  央行支持灾区重建政策应尽早出台
  
  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成都接受采访时称,央行今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考虑的,针对四川地区这次受到地震灾害影响后的重建,央行肯定会在信贷方面作出适当调整。另据报道,央行正在酝酿“一系列的抗震救灾的政策和措施”。
  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一些金融企业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反映是迅速的。央行及时宣布灾区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并明确表示对于灾区房毁人亡贷款按照特殊情况进行处理,并且切实保证了灾区现金供应和金融安全;银监会在第一时间宣布所有银行都要免收汇往灾区救灾款手续费;各家保险公司都做好了理赔准备;中国农业银行要求四川分行对灾区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不得上浮,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灾区“三农”政策。
  下步灾区重建工作就要展开,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资金问题。虽然国家财政会倾力支持,但是,国家财政的重点放在了保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上;虽然社会各种捐款、捐物正在翻着滚上升,也只能仅仅维持学校重建、赡养孤儿、孤老等公共资金需求。灾区生产的恢复,农业的发展,企业的起死回生以及道路、水电站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庞大的资金需求,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况且,被地震彻底毁掉的灾前贷款支持的各种项目包括个人住房贷款等棘手问题都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尽快出台政策予以解决。
  ——余丰慧
  
  触之以目 动之以心
  
  很多时事类的报刊杂志,都如过眼云烟,没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但拿到《中国报道》后,却像学生时代对待外语课本一样,精读起来。
  第一个感觉是震撼。这种感觉来源于该杂志选取的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在佩服编辑部选图独具匝心的同时,也感受到该刊独特的角度和视野。这些紧密关联国计民生的新闻图片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与刊物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第二个感觉是深刻。这取决于该刊的评论。独特的观点、切中肯綮的论断,使人从同样的新闻事件中,可以感受到更深层的东西,并进行同步的思想碰撞。
  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也就扩大了整个刊物的内涵。相对于那些只为满足群众猎奇心理、片面追求销量的新闻报刊来说,《中国报道》既观之悦目,又回味隽永,不失为一本好杂志。希望《中国报道》延续自己的特色,报民生、道国事,建立更大的读者群。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