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的损失尚可据具体涉及面来估算,后续的叠加效应和隐性影响却难以量化。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爆发的8.0级巨大地震顷刻间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如此一场灾难究竟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深层次影响,现在看来,囿于目前抗震救灾的进展及接下来次生灾害等的影响程度,尚不能够很好地作答。
此次地震最大的直接损失,应包括当地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害以及企业固定资产设备和基建设备的毁损。官方公布此次地震中死亡人数为65080人(截至5月26日),国内有经济学家估算损失可能超过5000亿元。巨灾之下,显性的损失尚可据具体涉及面来估算,后续的叠加效应和隐性影响却难以量化。有这样几个基本的疑问:地震会不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走势?与年初南方那场雪灾相比是否更具冲击?中国会否因灾害因素调整目前趋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尽管主流观点普遍相信此次地震不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不过,对于灾后可能爆发的“巨灾效应”以及经济可能产生的“余震”问题,谁也无法盲目乐观。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今年春节前那场冰雪之灾,同样是不可预知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同样发生于中国经济面临拐点的风险中。彼时曾有先声夺人的观点指出:雪灾是“压倒中国经济步入拐点的最后一根稻草”。长江证券对此说法的阐释是,在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从而波及到消费需求的同时,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中游制造国将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双重压力,使得原有的依靠投资和初级产品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尽头。
年初罕见的暴风雪天气不仅造成了百余人死亡,也直接造成了超过1500亿元的经济损失。事实上,雪灾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最主要的效应即是由于雪灾造成的运输困难和基建缺失,特别是部分资源品如煤炭在雪灾的重点影响区域中,和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相呼应,进一步推升了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使得国内中游企业的利润率降低程度和速度都有所加快,从而加重了国内经济拐点出现的担忧程度和下滑幅度。
尽管真正的经济“拐点”并未在雪灾之后出现,但刚从雪灾中恢复过来的中国经济遇到突如其来的震灾时,还是令人有所顾虑:会不会这场地震才是最后那根压倒中国经济步入拐点的稻草?
并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通常而言,但凡巨灾发生,都会给重灾区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国内来看,唐山大地震的经济损失占了中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8%;从国际上看,1995年日本神户的地震与1976年中国唐山的地震震级相近,阪神大地震的经济损失约占日本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些都是叠加的“巨灾效应”在地震之后对经济领域辐射的结果。
担忧之际,却有不少学者一再强调,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四川省会成都以北,这里以山区为主,人烟稀少物产不丰,并非国内各种资源品的主要产区,没有重要的工业活动;即便是整个四川,占工业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也比较低。故而摩根大通和雷曼兄弟等机构的经济师们都表示,此次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轻微和暂时的。他们认为,虽然此次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类悲剧,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但预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远不如今年年初影响到中国三分之二地区的雪灾。
但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一个不可忽略的核心要素: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生猪供应大省,是中国的粮仓和食品供应基地。就在汶川地震爆发当日,中国公布了四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8.5%,高于市场预期的8.2%。而本轮通胀呈现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的结构性特征,从细项看,主要推动因素为肉禽价格的反弹。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指出,地震将对今年粮食供应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并将改变粮食供应平衡的格局,有可能导致粮食价格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推高下半年通胀升幅。
尽管农业部的高级官员强调“地震几乎不会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因为受灾地区粮食种植的主体工作尚未展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也表示“四川的震中地区是山区而非产粮区,四川地震不会引起全国粮价上涨”,对市场的负面预期仍不可掉以轻心。有关资料显示,四川和重庆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量的8.2%,2006年两地谷类产出占全国产量的9.2%,其中两地的大米产量更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4%。鉴于全球大米市场近期供不应求,恐慌情绪可能会导致米价继续上涨并加剧中国食品价格通胀的压力。
关于生猪供应,在去年全国生猪生产下滑、猪肉供应偏紧的情况下,四川生猪出栏9911万头,同比增长5.2%,外调猪肉117万吨,同比增长22%,约占全国猪肉外销总量的1/3;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年初表示,今年力争实现生猪出栏1亿头。因震灾导致农产品受损,对于饲料、豆粕等期货价格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间财经评论者尖锐地指出:地震将加剧粮食与生猪紧张的预期,盲目乐观不可取,无法安抚民心,对经济规划不利。
通胀之忧加剧下的政策取向
外媒对中国正在经历的这场劫难给予了紧密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次地震最大的宏观影响可能是提高了近期中国通胀前景的上行风险。过去一年,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而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正是去年通胀攀升的首要原因。美林经济学家陆挺预计,由于交通中断可能导致的供应短缺,地震会进一步提升中国部分地区的通胀预期。这个结论,正是基于四川是中国最大的生猪生产省份和主要的大米产区的基本事实。
国金证券在其名为“局部损失较大关注农产品价格可能波动”的报告中也指出,由于目前救灾工作仍在进行,具体的破坏程度还有待评估,但由于四川在粮食和猪肉产量上居全国前列,并且农业分布比较均匀,可能会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有分析指出,在地震中,灾区的一些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物流受阻将成为导致通胀形势恶化的另一个隐患。
但瑞银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地震影响的是一个“存量”,而GDP增长是一个流量。所以,地震一方面造成了有的行业、部门在一段时间里中断生产,另一方面,灾后重建又增加了需求和支出。总体来看,对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影响较小。就四川省而言,尽管地震可能对灾区物价产生短期影响,但基本不会妨碍其农业生产。
对此,长江证券的分析则更为具体:从绝对影响看,地震可能会对相应的岷江流域水电供应造成部分影响,但考虑到电价管制和影响范围较小,其受灾对于国内资源品成本的推升微乎其微。同时,主要震区交通地理位置并非枢纽,周边部分受灾大城市如成都、重庆虽然短期内交通受到影响,但是由于本身基础设施较好疏浚指日可待,因此由于运输困难造成食品、资源品价格上涨从而加大通胀压力的程度也难以高估。因而,地震对于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推升效应不大。再从国际上看,伴随着美元的逐步稳定和走强,世界经济进入衰退的第二阶段,标价因素对于大宗原材料商品的推升效应逐步减弱。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出现滞胀,更多时候将会在一个相对高位徘徊。这也使得国内资源品价格上涨的预期减弱,推升通胀的辅助因素也会相应减弱。
花旗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地震对两个重要资源造成了影响,其一是矿石和能源,其二是人力。西部地区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震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而在灾后重建期间,大宗商品、矿石的运输也会让路于其他灾后重建物资的需要。资源类和大宗商品价格因而将有所上升。而四川、重庆也是外来劳动力重要的提供者,灾情可能让不少外来劳动力从沿海地区回撤,导致沿海地区出现用工紧张,从而增加人工成本。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地震后将出现一个不易察觉却不容忽视的因素干扰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计划。为了控制经济过热,中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信贷的政策试图控制投资规模,但是在大规模灾难过后,政府通常在大规模重建的压力下,比较倾向于侧重发展,加大投资力度。马里兰大学商学院教授彼得·莫里奇认为这次中国政府也不会例外,可能不得不动用大量资源在地震过后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以修复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道路、桥梁等各种基础设施。这将是一笔数目庞大的国内投资。莫里奇预计,在明后两年,人们将看到中国紧缩信贷的努力将有所松动,在国内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将出现巨大的增长。
国泰君安分析师指出,考虑到灾后重建需要国家贷款支托对央行目前实行的信贷紧缩政策会带来一些变化。中金也表示,地震造成的损失将增加区域性物价上升的压力,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地震可能会在短期内负面影响经济活动,因而降低央行近期加息概率和紧缩政策力度。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灾后重建加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可能较为温和,也会给建筑材料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目前要等待进一步的经济数据评估此次震灾对中国农产品产量的影响,但毫无疑问,震灾推高市场农产品价格预期。此时有必要统计相关数据,决定动用国家储备、平抑价格的数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工作。
也有不少分析认为,鉴于中国通胀压力还没有减弱,政府会继续保持紧缩立场。汪涛表示,虽然人民银行已经表态会尽量满足灾区的资金需求,财政也会拨出更多的救灾款项,但这些都属于微观层面的调整。他认为地震不会影响到中国宏观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定位,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谨慎的财政政策都不会改变。
所幸的是,这次地震对国家运输系统没有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主要的公路及铁路则未受影响。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四川省属内陆地区,外贸比重不大,故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甚微。也有分析认为,继今年雪灾造成运输阻塞和电力供应不足后,此次地震可能会让一些有意从富庶的沿海地区移至内陆的企业三思而后行,不少企业对内陆地区相对脆弱的基础设施的考量可能会更为审慎。
应该说,此次地震可能产生的“巨灾效应”不容忽视,但这种负面影响又是可大可小的。此时人们关注的宏观、产业、金融等经济层面所造成的危害和潜在风险,有关机构亦在积极评估与分析之中,并努力探寻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的办法以及化弊为利的途径。这有赖于灾后补救和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震后表现各异的行业变化
电力建材:可能在震荡中受惠。灾后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对电力设备产品需求的上升。在灾后重建机遇的上市公司里,机械细分子行业和部分建材类行业可能因此获得订单。尽管制造业、零售业、运输及旅游业是受地震影响较大的行业,但随着重建工程的展开,建筑及工程类企业会从中受惠。地震同样对商品期货市场带来一定震荡,但工业品和农产品期货表现各异,整体所受影响不大。
食品饮料:不会改变长期发展趋势。地震将对高端白酒等酒类消费有所抑制,短期内省内消费增速可能放缓,但长期来看不会改变相关上市公司运行趋势。酒业“五朵金花”中,剑南春受地震影响较大已停产。泸州老窖、五粮液、重庆啤酒、水井坊、沱牌曲酒等上市公司生产方面影响不大。
有色金属:未造成根本性影响。地震对锌铅供应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交通、电力何时恢复正常使用是关键,否则,生产企业的原料运输及电力短缺将会影响到正常生产。此次地震对有色行业的影响并非是根本性的,总体影响偏正面,短期对金属价格有促进作用。对行业最大利好在于灾后重建对有色金属需求的提升。结合各金属的主要用途,灾后重建对各金属需求方面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铜、铝、锌、铅。
钢铁行业:灾后重建促进钢铁需求。震灾对钢铁产量影响轻微,对铁矿石产量影响不大,但由于部分铁路、公路运输中断,西南地区铁矿石价格未来可能因此小幅上涨。灾后重建开始后,短期内大规模的新建及维修房屋将会增加当地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与年初的雪灾相比,震灾受损房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层建筑数量更多,对钢材的需求量也会更大,短期内可能对国内建筑市场价格形成一定刺激。
保险行业:寿险公司扩大短期现金流出。此次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增加了受灾地区的赔付额,另一方面有望提高全国人民的保险意识。因产险公司一般将地震列入“除外责任”,地震对产险业务影响有限。但属寿险赔偿范围,因此,灾情将导致寿险公司赔付额增加,扩大公司短期现金流出。从市场份额推测,影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平安人寿。此外,在重大灾难发生,保险相对不足的现实面前,国民的保险意识有望迅速提高。
金融系统:面临一场新的考验。在紧缩调控下,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少银行之前选择的是优先满足中东部地区的信贷需求,但此次地震发生后估计会倒过来,优先倾斜灾区的授信额度,确保灾后重建不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央行已经第一时间给四川和甘肃安排了支农再贷款22亿元和33亿元,用以解决辖内银行和农信社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有银行人士指出,在地震面前央行再投放了一次基础货币,不过策略是绕道银行而行。
资本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震后政策与市场保持平稳是重中之重,政府将继续以紧缩流动数量的方式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央行仍然慎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加息手段。
巨灾与物价
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7.3级地震。但1995年第一季度的日本GDP并未减速,且增长的势头延续到1995年第二季度。但地震后的物价涨幅依然延续了此前的下降势头。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伤害,其中印度为重灾区之一,死亡人数达到1.6万人。不过在2005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速还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地震后物价涨幅未现显著攀升。
2005年9月,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之后的2005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大幅减速,物价明显提升。但飓风并非经济减速的主因,因为受侵害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马三州的GDP只占美国GDP总量的3%。而CPI的上升则与飓风有密切关联,飓风导致能源价格的暴涨,从而迅速拉高了美国CPI。能源冲击结束后,美国CPI迅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