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有环境责任 杨剑霞
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但是就公司的环境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则较为一致,且把公司的环境责任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实践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由于早期公司立法上强烈的个人本位主义,使人们在对公司的认识上一直停留在把公司看成仅仅是股东们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组织体,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成了公司的唯一目的,因此,公司的定义也往往被说成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或企业法人。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企业的力量不断壮大,以及工业发展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日益暴露,社会对企业的关注程度提高。人们开始探讨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承担带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引起关注,各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公害频繁发生,特别是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瑞士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1987年巴西戈亚尼市癌症研究所丢弃的放射性同位素铅储罐被当作废品卖给一收购站事件等,从而,使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贫困日益加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共同采取一些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重要文件——《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会议之后,联合国根据需要迅速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了《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了表彰“全球500佳”的国际会议。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国在这次会议之后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
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召开,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最后通过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两个基本文件。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会议,它表明,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国际领域内环保浪潮的兴起、国内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促使环境保护成为社会个体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公司的环境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公司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但是,就公司的环境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则较为一致,且把公司的环境责任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实践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发达国家还加强了相关的国内立法,把公司环境责任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化和法律化。美国1976年颁布了《资源回收利用法》,1980年又制定了《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相关法律。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将其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的《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要达到80%。
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13亿人口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但在经济总量快速上升的同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凸显。特别是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和经历着压缩型过程,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出复合型的特点,来势猛烈,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这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极其丰富,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软权力的本质规定 蔡 拓
在软权力受到关注的同时,文明、知识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法、国际机制的研究也颇受重视。
在当代国际关系领域,软权力是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它之所以受到关注与青睐,与时代的变迁有关。不管人们对当今时代的认识有多大差异。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都是其最新的特征,而民主化、法治化、人文化则是人们对时代与社会的希望与渴求。这种深刻的时代内涵,要求当代人类以全新的视野审视所熟悉和习惯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
在这种历史的审视中。现代化和工业文明所凸显、强化的物质中心、国家中心、经济与军事的主宰作用、消费主义,以及伴随权力与资源争夺而形成的对抗性与冲突性思维等都陆续受到反思。如果不是以某个天才思想家或仁人志士的见解为依据,而是以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来考察人类这一反思进程的起点,那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疑是最能获得认同的时期。因为正是从此时起,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并倡导一种全球性、人文性、自然性、和谐性的思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以及相伴相生的全球问题的日益严峻,加之两极格局解体所带来的世界政治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人类对新时代、新走向的认识更加迫切,也更加深入,软权力的提出与研究正是反映了这种趋向。其实,在软权力受到关注的同时,文明、知识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法、国际机制的研究也颇受重视。这表明,知识、文化、价值、观念、制度、法律在当代人类生活中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从而与传统上对物质及物质性权力的崇拜区别开来。国际关系领域的软权力应该放到这一大背景中去思考和研究。
龚铁鹰的《软权力的系统分析》正体现了这种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刻的学术关怀。自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以来,中国学术界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但大都局限于某一特定角度,尚未自觉提升到着力构建软权力理论研究框架的程度。正是这种理论自觉,使龚铁鹰的论著不仅提炼出软权力的三个本质性规定(即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同化性权力),还进一步挖掘出软权力的三个层次(即人性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层次),并扩展到软权力的积蓄发展与运用,从而以中外历史与现实为依据,完成了对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其开创性工作及对学术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杂志如何赚钱 张 浩
它凝聚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杂志主编的心血。
一本杂志是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风云际会的产物,也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它传播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凝聚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活的采编人员的心血,尤其是杂志主编的心血。
此书是年轻学者崔莹留英期间对英国21家有影响的主流杂志主编的访谈。这些杂志涉及政治、娱乐、时尚、生活、科学诸方面,有青少年杂志Bliss,有超市免费赠阅杂志Asda,有食品杂志BBC Good Food,有学术类杂志《经济学人》等等。本书中,作者与这些英国杂志的主编们娓娓攀谈,从主编和杂志的价值观到杂志的出版理念,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采编、发行、广告等等,读来就像我们登门拜访,与这么多方家直接交流一样,生动反映了英国目前的杂志生态,是一本可供国内杂志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办刊经验的案头之作。
全书以对话体形式写成,生动趣味,并插入许多小贴士介绍同类杂志的情况,同时配以杂志封面、内文图片及采访时所拍摄的照片等。图文并茂。
《南风窗》总编辑朱学东为本书作序,他认为:“新兴杂志一般是国际办刊理念竞逐的场所,而崔莹这本书介绍的英国杂志出版者的观点,将进一步丰富这个市场的出版理念。随着这些理念的逐渐被接受。我相信,它们会实实在在影响我们这些办刊者,从而影响中国杂志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