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之上的爱情

2008-12-29 00:00:00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08年1期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破天荒报道了一对隐居深山50年的夫妻的爱情传奇,可见它的震撼力。中国,被两位平凡老人云梯之上的爱情温暖着、感染着。
  50年前,年方20的男孩刘国江,爱上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为了这惊世骇俗的爱情,他们在一个清冷的月夜逃进无人涉足的深山老林。50年来相濡以沫,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终于,他们的世外桃源、他们的故事被一支探险队曝光,然后是重庆电视台等媒体跟进报道,于是我们看到这对古稀老人安宁知足的生活画面。
  这是一个美丽清亮的早晨,80岁高龄的女主角徐朝清老人坐在门内闲适地拣土豆、择青菜,不时地向外面张望,她的脸上有种澄静的美。门前的地里,丈夫正低头挥锄挖土,偶尔回首一瞥自己的家门以及门内渐渐老去的爱人。他们经常这样如同咫尺天涯般地用眼神问候。男耕女织的生活一晃就过了50年。
  更不可思议的是丈夫刘国江在通向山外的峭壁上,几乎是用一生的心血开凿出6000级石梯,那是通向爱情天堂的云梯,伸手可以摘星。这样一条举世罕见的天路,每一级都在印证他们惊天动地的恋情。
  命运多舛的徐朝清在她16岁那年嫁人,婚后10年,她的丈夫不幸撒手人寰,丢下她和4个孩子。那些艰难凄苦的日子里,连盐巴也没有,她平常除了种地,就靠采野菇、编草鞋勉强维生……这时,同村小伙刘国江像一道电光出现了,年轻力壮的他经常主动帮助她做些重活。但在落后闭塞的山村,这样的事情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他们在别人的白眼与唾沫星子里挣扎着。压迫的气氛、环境反而促使他们走得更近,他们就这样别无选择地偷偷相恋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离开人群,走向不可预知的原始无人区……
  他们带着农具、火种、简单生活用品以及4个孩子离开了那个叫高滩村的故土。回首过去,他们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翻越那座鸟也飞不过去的山峰。老天有眼,他们终于在山梁后面发现一个岩洞。山泉顺着洞壁往山下流去,那里就成了他们最初的家。这对走出人们歧视目光的恋人,伸手接水,看天,看阳光在瀑布上画一道道小彩虹,笑了,他们给新家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水帘洞。
  就这样,他们开始神话一般的爱情生活,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添了4个孩子。山里经常会有野兽出没,每每听到老虎在号叫,丈夫就点着火把一夜守护着妻子孩子。不过,唬人的野兽只是侵扰他们的清梦,而那些不伤人的野兽却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千辛万苦耕种的玉米、洋芋、红苕、南瓜,眼看可以收成了,却一夜间被野猪、猴子、刺猬等“坏分子”全瓜分了。很多时候他们夫妻只好找野菜充饥,然后看山头寂寞的月亮,无言、无事,就那么抱着,听爱人的心跳,还有什么比抱着深爱的人更踏实、甜美?
  后来,聪明的刘国江居然“圈养”起桀骜不驯的野蜜蜂,渐渐还上了规模。蜂蜜卖钱,改善了生活。孩子们也学会了他的手艺,出山后自己也养了起来。
  如果只是两个有情人,他们可以四海为家,但是为了8个孩子的正常生活,他们必须给爱一个稳定的居所。于是刘国江带着全家到两公里外的山坳里背泥巴烧瓦,经过5年的努力,几间土瓦房终于造成。房屋是简陋的,但厚厚的土墙和3万多个瓦片透着爱的细密与坚忍。
  这对伴侣也曾感到忧伤。徐朝清一度觉得自己拖累了刘国江,会问刘国江后不后悔,问的次数多了,竟把七尺男儿刘国江给急哭了。他怎么会后悔?除了爱,还是爱,他不知道怎么表白心迹。然后两个人抱着哭,再拥着笑。浪漫是什么,他们不懂,他们就这样一起看日落日出,携手同心。
  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半坡山,与故土高滩村原本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相连,当年刘国江和徐朝清就是沿着这条路上山的;到山外去卖蜂蜜、买盐,这也是必经之路。刘国江怕老伴出行危险,从上山那年起,就开始在崎岖的山崖和千年古腾间一凿一凿地打造他们的爱情天梯。为了她,丈夫就把开路当作对爱情最简单的注解。青山白云间,他奋力打凿,凿烂了20多根铁钎,凿过了半个世纪,把自己凿成了一个老头子。
  路修好了,儿女们也都长大了,纷纷到山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山里只剩下了老两口。这对幸福的老人说,只有这世的夫妻,没有来世的鸳鸯。毕竟一天天老了,还能相守多久呢?儿女们曾经劝父母下山安度晚年,但是被拒绝了,老人说,在山上已经习惯了。作为两位老人的爱情见证,那6000级天梯、一锄锄开辟出的山林田园、那幢盖了5年的土屋、那份沉甸甸的世纪般的记忆,永远只属于他们两个人。
  刘国江每年依旧要修整两次天梯,而徐朝清,依旧站在天梯的尽头,等待着她的爱人归来。太阳下山,月亮升起,如同他们的步伐。天梯之上的爱情,圣洁至极,他们在那片特定的时空里,安度着“天荒地老的永恒蜜月”。
  这是怎样一种悲壮?一开始就选择一种没有退路的爱情,也好,可以拒绝诱惑。他们相信,这一生很短,可以相看两不厌。如果石穴是一个牢狱,因为有爱情看守,这石穴便永远是天堂。
  〔本刊责任编辑 君 早〕
  〔原载《纪实文摘》总第1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