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坐火车趣闻

2008-12-29 00:00:00
今日文摘 2008年6期


  历史上的慈禧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物,不喜欢新鲜事物。比如外出,总是坐她那顶16个人抬的鸾舆,甚至去承德那么远的地方也是如此。但是,有一年她要去奉天(今沈阳)祭祖,因为奉天离北京实在太远了,若是再坐着鸾舆抬去,那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到。所以,慈禧决定坐火车去。
  
  一、慈禧的豪华专列
  
  慈禧的专列,是花巨资从国外买来的。因为她不喜欢坐火车,所以一直放在车库里闲着。这一次总算能派上用场了。
  这列火车共有16节车厢,全部漆成代表皇室的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金龙趴在那里。其中一节是慈禧的专厢。车内隔成大小两间。小间里放着一张红木大床,这是慈禧的卧室(寝宫)。大间里铺着厚厚的地毯,放着宝座,是慈禧召见随驾官员的地方,也就是列车上的小朝廷。车厢内的四壁都装着木架子,架上陈列着慈禧从宫内带来的珍宝古玩。
  慈禧很讲究饮食,是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每顿有100样菜,所以火车上自然少不了御膳房,里面有50座炉灶,两边各25座,有50个上手(厨师)负责做菜,每人做两样。有50个下手,在上手做菜时帮着递各种作料。还有50个专管炉灶的火夫,一个人负责一座炉灶。另有专管择菜、洗菜的杂役20多人。做一顿菜要动用100多号人,所以做菜时这节车厢就热闹了。不过,这些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所以车厢里井井有条。菜做好后就由送菜的太监排成一列,从御厨房的车门口一直排到慈禧的车门口,再一样一样传送过去。最后由专门侍候慈禧吃饭的太监捧到饭桌上。
  紧接着御厨房的是一节专做准备工作的车厢,择菜,洗菜,将菜切成块或丝,加工成要求的形状,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另两节车厢就是库房了。
  16节车厢中还有一节是专放慈禧日常乘坐的那顶鸾舆的。因为到了奉天,慈禧下车后是要立刻乘坐鸾舆的,所以必须从北京带去。这样,慈禧一个人就占了6节车厢。此外,光绪和隆裕坐的两顶轿子、大太监李连英、随驾大臣、铁路官员也各占一节车厢。剩余的四五节车厢就是宫女、太监们乘坐的了。
  在专列后面,紧跟着一列有10节车厢的兵车,载着几百名御林军。只要专列一停,兵车也就紧接着停下,御林军立刻跳下车,将专列严密保护起来。
  
  二、专列上的怪事
  
  开火车得有司机、司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是专列也不例外。这列专列上就有3名司机和4名司炉。可是慈禧一定要将他们都换掉,让太监来担任司机和司炉。这是因为清室有规定,不能让男人来侍候后妃。但是这些太监都还是第一次见到火车,更别说开火车了。怎么办呢?内务府大臣庆善再三向慈禧说明,驾驶火车的技术不是立刻就可以学会的。慈禧这才勉强同意仍用原来的司机和司炉,但有一条:他们永远不能让她看到,否则就杀头。
  慈禧又下了一道怪命令:司机和司炉必须头戴朝冠,穿上朝服、朝靴,打扮成太监的模样才能当差。试想一下:司机和司炉都是干体力活的,他们穿得衣冠整齐怎么干活呢?但这是老佛爷的命令,谁也不敢违拗,只能依样穿戴起来。开机车是个脏活,特别是司炉,一铲一铲地从煤堆上倒煤,一锨一锨地往锅炉里添煤,不用半天,那身朝服就脏得不像样了。这时,他们就将脏的朝服脱下来,往车窗外一丢,再换上一套新的。好在这不用他们自己掏钱,都是由内务府准备好的。
  这列车上还有一个怪规定:除了慈禧一人能坐外,其他人,贵至王公大臣,下至杂工百役,一律不准坐下,都得站着。累了怎么办?只能蹲下,或在地板上躺下(还不能当着慈禧的面)。就连司机和司炉也不例外。因为机车和车厢是不通的,为避免他们不遵守规定,偷着坐下,慈禧还专门派了两名官员到机车上去监督。于是,司机只能站着开车,司炉只能蹲着铲煤,其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三、世界上最慢的火车
  一般的火车是按照时刻表和运行图运行的。到了哪一站该停车,停多少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可是这列车上坐的是老佛爷慈禧,她才不管什么运行图、时刻表,开车、停车,前进、后退,一切都是她说了算。这不是要乱套了吗?不要紧,京奉铁路局早就接到上谕,知道慈禧要坐火车去奉天,早早就停止了其他各次列车的运行。也就是说,整条京奉线上只有慈禧的专列和跟在后面的兵车在运行。所以,尽管她瞎折腾,也决不会发生撞车事故。
  坐火车图的是速度快。可是慈禧对速度快慢却无所谓,只要求开得平稳,不许颠簸。这样,火车就只能以每小时平均25公里的速度慢慢向前爬行。专列从北京开出后,预定到丰台停车吃晚饭。北京到丰台的距离是11公里,平时有三四十分钟也就到了。可是这趟车由于慈禧的瞎折腾,一会儿开,一会儿停,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到丰台。速度之慢可以创世界之最了。
  现在,火车从北京到沈阳所需的时间,特快只需4个多小时,快车也只用五六个小时,而慈禧的专列却走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到。■
  (胡佳荐自《老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