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聚人气
老北京的饭店老板们会做生意。
比如广和居,它是老北京开办时间最长的几家饭馆之一,是当时文人雅士的最爱。这些人吃了酒好写个诗,酒兴大发时没准就往墙上写,老板也笑呵呵不言语,因为这就是最好的广告。
话说有一位何尚书,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广和居的常客,而且,常常在广和居办酒席。当年,人们吃了饭不是立刻结账,而是在传统的三大节,端午、中秋、除夕这三个日子结账。何尚书的儿子是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有一雅好,爱请客,结果经常到该结账的时候,还不上账来。怎么办呢?他也不说不还,而是写一张欠条,接着再去广和居吃饭。
这广和居的老板很幽默,见大书法家还不上账,也不急,从来不会拿着欠条到何府上去讨债,而是把这欠条当收藏品攒着,还送到装裱店裱好挂在店里。人们听说此事,争相到广和居来看书法家的欠条展览,饭店中顿时人气大增。
奇招巧赚钱
当年的什刹海边上,曾经有个大饭庄,叫做会贤堂。这家老板也会做生意。他先是打起这片天然湖泊的主意,用水里产的鲜藕、菱角做成“冰四鲜”吸引顾客,又在自己店堂门前,安排了更吸引人的项目,即两个大活人。
一个叫键谭。会贤堂是个两层楼的饭馆,那时候,客人来了不一定喜欢上二楼,有了这个键谭,大家就爱上二楼了。因为键谭有绝活,他可以和二楼的客人互动,说笑话,拉家常,大家都喜欢跟他侃。
会贤堂前还有一个名人,人送绰号“鸟孙”。他弄来一大笼子的麻雀,客人来了,卖给客人。来会贤堂的客人买麻雀,可不是为了养着玩的。客人买了鸟,临吃饭前,把那鸟从窗户放出去,鸟儿在天空中一飞,既做了善事,又别有一番情趣,很受客人的欢迎。鸟孙的买卖红火,也增添了会贤堂的吸引力。
其实,这鸟孙做的是无本生意,他的那些麻雀也不用自己精心照料。麻雀卖完了,他就拿个网子到郊外去抓,一抓就是几大笼子,钱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赚到手。
酒楼没有楼
再说东兴楼,它的做法更有意思。它的店面真是开在了天子脚下,离紫禁城没几步路,一抬头就能看见皇上家的大院门。东兴楼附近住的都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东兴楼就把自己往高档次上装扮,餐具用的是银勺、银碗、象牙筷子,桌椅板凳则是昂贵的紫檀、花梨木做的。
东兴楼开办的年代,正是清朝即将灭亡的前期,很多西方的时髦玩意儿涌进北京,沙发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连慈禧太后都觉得西方的这些玩意做得有意思,下面那些贵族当然也喜欢赶时髦。于是,东兴楼里也摆上沙发,正是为迎合这些顾客的心理。此招,着实为东兴楼的买卖增色不少。
东兴楼虽然店名里有个“楼”字,可店面只有一层。据说,这店主人本来是要建楼,连木料、石料都是照着这个标准准备的,这时,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就来找掌柜谈,说你也不瞅瞅这周围住的都是谁,我们都没敢给自己家里建个楼,你想干吗啊?想把我们比下去,连带着把皇上也比下去?这掌柜的一听,吓着了,赶紧叫工匠们建成平房了事。
东兴楼的装修好、用的器皿贵重,做掌柜的心里还是有不塌实的地方,为什么呢?这东西要是丢一件的话,这笔买卖不就白做了?于是,他想出个主意,在店里专门安排了一个不用端茶倒水的茶房。
这茶房有个名字,叫“撂高儿”,他所处的位置很特殊,是在饭馆视线最好的地方,能够看清饭馆里的动静。他的角色有点像今天的保安人员,负责整个饭馆的安全工作,既防小偷来偷客人,也防客人拿走饭馆里的贵重物品。
服务换人心
过去没有“顾客就是上帝”这句时髦话,但是,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顾客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为了揽住自己的老主顾,这些饭庄老板们可是煞费苦心。
旧时,中国人最重视端午、中秋和过年。一到三大节底下,各大饭庄就忙活开了,摆上酒席请老主顾吃上一顿,这桌菜必是饭庄上的拿手绝活,都是这些老主顾平时没吃过的。
吃的时候,老板还在一旁偷偷观察,一看这位客人喜欢吃某道菜,就安排后厨再做一份,然后包好,让客人吃完饭带回家去。当然,遇到主顾自己或家里的老人过生日,饭庄自会派人给人家送一份寿桃寿面,表示一下心意,成本不高,花销不多,却拉近了客人与饭庄的感情。你想,这样的饭庄能不常去吗?
过去的大饭馆都时兴免费为客人送菜。绝对不会像今天的洋快餐嫌订得少了,不愿意送。那时,不管是老主顾还是新主顾,到饭馆里订了菜,人家一准在约定好的时间把菜送到主顾家里,而且还像模像样地帮着主人把饭菜摆好,临走还撩下句话,让你吃好饭不用收拾桌子,更不用洗碗,他们再来收碗筷。这份热情,今天的餐馆很难做到。■
(邢锐煌荐自《老年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