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学生和老师的日子

2008-12-29 00:00:00闾丘露薇
今日文摘 2008年22期


  回想自己大学读书的日子,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因为经常走堂,上课讲话,喝酸奶,不过那个时候的老师都很好脾气,最多提问的时候让我站起来。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无言以对的尴尬,我想算是老师对我学习态度不认真的一种含蓄的惩罚,当然对于面子不算厚的我来说,也很有效。之后我就会把自己的随意收敛一些。
  想想之所以不去上课,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课不是自己喜欢的。加上年少气盛,当然要显示出一种叛逆性,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课程,学得还是很认真。第一是喜欢,第二选择这些课,是因为预感到这些知识对于自己未来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会有帮助。
  虽然内地的大学课程设置,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但是逃课,迟到早退,是为了争取时间学习其它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只是偷懒,最清楚的只有自己。离开大学之后,每当别人问起我觉得大学四年最遗憾的是什么,离开校园的时间越长,越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对于当年所浪费的光阴的那种遗憾。而那些时间,是找不回来了。
  而大学里面积累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让我之后在香港读研究生的时候尝到了苦头。因为是边工作边读书,每次上课都要冒头真的很难。不过也因为自己忙,对于自己翘课没有太多的内疚。学校对于出席率的要求,把权力交给老师。因此不同风格的老师,对于出席率的要求也不同。大部分的老师,都有人情可讲。如果出席次数只比规定底线差了一两次,成绩如果不差,都可以过关。但是有一门课我没有过,因为突然出差,忘记通知老师,而那个星期正好轮到自己做presentation。结果,我被老师要求退课,我用忙作为理由,我还记得老师的回应是:“既然选了这门课,就是要上课。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你就应该放弃。而我可以理解。”老师很有礼貌,话也说得很重。其实。读书是为了老师吗?真正有责任的老师不会在乎课堂上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只会在乎学生是否有诚意来学习。一个对presetation都不重视的学生,当然缺乏足够的诚意。
  最近有机会做了一个学期的老师,教研究生。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但是自己,诚惶诚恐,而这种感觉来自自己对老师这个称呼的尊敬。而因为这种感觉,有了压力,不希望让学生觉得,浪费了时间,没有学到东西。而对于学期结束的分数计算,参考了自己在美国的时候的经验,出席率占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不需要上课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就不需要选这门课了。应该花宝贵的时间,去学习自己还没有掌握的东西。
  就算自己准备得再好,总是有学生翘课,特别是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样一个状况,只要不是轮到自己,就不会认真听。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应该是在之前的读书过程中养成的。那就是,不重视从别的同学那里学习,同时还没有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这关系到个人修养问题,做人的问题。站在讲台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对下面打瞌睡,交头接耳感到不愉快。或者对于空荡荡的场面感到失落,因为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尊重,所讲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会有一种挫折感。
  不过说到修养问题,我总觉得,身为老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就算上课的那天,心情如何不好,也不要把自己的挫折和不愉快发泄到学生身上,这是对一个老师最起码的专业要求,也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最起码的礼貌。正是因为这样,看到这些日子,关于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争论,会觉得很不解。师生关系是双向和互动的,同时大环境也会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者负面的。那就要看,大环境对老师和学生有怎样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面。
  不过最不解的,还是当事人在事后的辩解。冲突只是个别事件,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罢了,但事后的表现,则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了。■
  (张佳荐自《东西南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