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我在西藏部队当了一名新兵。那里的氧气,只有海平面的60%左右,在西藏躺着,相当于在内地负重40公斤爬山。缺氧引发的高原反应,会让你头痛恶心,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四肢乏力,胸闷气短。
有一次,总政歌舞团来慰问演出,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为演员准备氧气。“你的岗位在后台,哪个演员唱累了、跳倒了,你就给他们吸点氧,就这么简单。”领导说。
演出开始,是一个很耗体力的歌舞节目。伴随着掌声如雷,不一会儿,如同战场一样,从前台送来一个又一个“伤员”,有人不停地喊:“快,氧气!”我手忙脚乱地把氧气袋递给那些脸色苍白的演员们。经过我在“后方”的“伤势”处理,他们又投入到“前沿阵地”的“战斗”中。
接下来,是一些相声、器乐之类运动量小的节目,“伤员”大大减少。我的警惕性放松下来,便擅离岗位,跑到倒台一睹明星的风采。谁知,一看便上了瘾,把该做的工作都忘了。
好一会儿后,是一个双人舞,演员不停地跳跃、旋转,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突然,当男演员双手托举女演员时,终因强烈的高原反应,扑通摔倒在地。
我的脑子嗡地炸响,转眼一看,七八个鼓着肚子的氧气袋,已经全部用完。自己贪恋精彩的节目,竟忘了去卫生队灌氧。现在去灌,就是坐直升飞机也来不及了!
救场如救火,我急中生智,决定当场人工制“氧”。趁大家还在抬演员时,我迅速拿起一个空氧气袋,呼哧呼哧就往里吹气。十多秒钟,满满一袋“氧气”便造了出来。
我忐忑不安地将橡皮管送到演员的鼻前,他吸了大半袋“氧”后,竟然面色恢复,呼吸渐显均匀,最后推开吸管,重新返回舞台,竟奇迹般地将女演员举过头顶,轻松地完成了最后一个动作。
我那恶作剧般的小聪明,不仅救了场,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理作用,是撑起精神世界的支柱。■
(王平荐自《报刊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