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9期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六项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成果在物质方面的体现;“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环境氛围和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政治层面的,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和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机械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实现生产发展,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末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七位,这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作用显著。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首要条件,而生产力是生产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主要来自于现代新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作为农业生产率表现形式之一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除了来自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外,还有来自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的有力支持,因为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到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农业的投入到产出、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技术体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为36.9%,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和韩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将继续对生产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农业机械化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作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它更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活宽裕的根本物资基础,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条件。因此,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机械化建设,要求合理地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显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农机化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控制焚烧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农机化作业取代了蓄力作业,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因此,农业机械化促进了“村容整洁”。
  第三,农业机械化提升乡村文明,提高了农民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农业机械化能够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农业机械改善了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营造和谐农村的重要前提;农业机械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这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沟通城乡文明;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和文化学习,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对农机专业服务企业、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技专业大户的扶持,包括税收的减免、贷款的优惠、专项设备购买的补贴等;对大型农业机械购置及农业作业用油的优惠政策,把农机具和油料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农机重点工程项目和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给予更有力的财政支持,要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扩散及全面推广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机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第二,加强农机科技创新机制。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研究机构和院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适合目前农村急需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机制造企业,为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尽快地建立农业机械科技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农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一体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引导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中介组织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面、延伸农机化的服务链条,为农机化开辟新领域,为农民开辟新的财源。积极推进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搞好统筹规划,不断探索创建新的农机维修服务模式。
  第四,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体系水平。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支持他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所谓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农机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所以要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所谓硬件,就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应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及时、有效的汇集、处理、分析农机相关的信息。所以,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的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合作,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第五,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完善法制化管理机制。2004年11月1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农机化发展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历史。农机管理部门要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和相关执法部门密切合作,大力宣传农机法律、法规,使农机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六,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交流和合作,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借鉴和跟踪国外先进农机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进行试验推广,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同时,积极地构建国内农机企业和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合作的平台,加快农业机械产品的提升。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