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它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本文根据相关数据对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程度、以及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方向做了初步的数量分析。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物流成本;相关系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马克思说:“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在物质短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品供给不足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商品相对过剩的今天,如何使资金高效周转,减少库存积压则成为企业经营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物流业的基本认识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传统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寻求成本优势和差价优势,对物流各环节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整合。他们首先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1]
2.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二、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物流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物流搬运中心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物流费用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支出的39%;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物流费用占总支出的63%,1996年英国物流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63%。从1996年《劳氏航运经济学家》这一权威杂志对世界主要地区的统计表明:物流支出在各国GDP中的比重一般占到11%——15%左右,其中在欧洲各国为12%,1美国的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也达到了10.5%,日本为11.3%。[2]
2.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其发展呈加速态势。1991年至2002年,全国物流总额从3万亿元人民币上升为23.3亿元人民币,增长6.7倍,年均递增20.4%,高于同期经济增长15.5%的年均增速。[3]
我国物流业的统计数据表明: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从2001年的1.78上升至2004年的2.43,说明社会产品的货币化程度在加深,对物流业的需求呈现较快的增加。
(2)对GDP与社会物流货物总值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GDP为自变量X;物流货物总值为因变量Y;
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41,显然二者高度相关;
用最小二乘法对两变量拟合指数曲线,得到:y=15.109e0.2304x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F=MSR/MSE=6268.11,大于临界值,通过检验。
(3)我国的物流业效率在逐年提高,从2001年到2004年间,物流总成本占物流货物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41%、9.44%、8.45%、6.88%,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4)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偏高,达到2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为10%左右,我国的物流业如果能够节约一个百分占,即可节约物流成本267亿元。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只要我们能够将现有的物流成本降低10%左右,我们的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就能出现一次新的飞跃。
三、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展望
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产业的兴起,中国流通业现代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连锁经营方式方兴未艾,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得到快速发展,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比如青岛海尔集团通过物流改革和突破口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选择空调部件为点,建设现代化的立体仓库,以此推动物料配送系统的改革。开展代外租库、供应商供货标准化、库存管理自动化等活动。利用现代化的立体仓库取代了落后的6.5万平方米的外租库,用48人的库管人员取代了原雇佣的389人的仓库人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仓库管理费用,仅外租库费用每年就可节约达1200万元。
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的流通规模还比较小,效率比较低。200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年周转速度仅为2.4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最快的每年达到20多次。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0%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流通业在资金规模、营销技术、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竞争能力还不强。
在21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必定会沿着以下方向:
一是系统化方向。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
二是信息化方向。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
三是专业化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方向。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方向。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只有这样,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有望真正提高。
任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