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户口本”试验“全覆盖”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20期


  
  从4月1日起,浙江省将在嘉兴、慈溪两市推行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试点,原本实行20多年的暂住证制度寿终正寝。
  此前,嘉兴在国内率先成立“新居民事务管理局”,对当地外来人员提供社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及子女义务教育等服务。这些新居民将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其中符合条件者也可申请本地户籍。
  嘉兴、慈溪两市外来人口总数高达270万,这次牵涉面极广的“户口本试验”成功与否值得观察。
  
  嘉兴平湖试点:新居民落地生根
  
  平湖本地居民有48万人,而各类外来务工、经商、创业人员有30多万。大量人口急剧涌入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考验。以新埭镇为例,全镇共有外来人员2万余人,约占该镇总人数的1/3,以往经常发生各类社会治安案件。
  2007年6月1日,平湖市在国内率先创设“新居民事务管理局”,作为由市政府直属的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从传统的以治安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该局首先取消了原有暂住证制度,根据新居民的工作年限、技术技能等具体情况和基本条件,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技术员工居住证》分类登记管理。申请到技术员工居住证者可申购经济适用房,“如果符合相关条件还可落户当地”。
  在公共服务方面,居住证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例如按每年人均5元标准安排新居民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按人均6.4元安排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其他社会管理经费方面,也将根据财力状况逐步覆盖到全市人口。
  
  嘉兴模式:人人都是城里人
  
  平湖试点成功后,嘉兴市迅即在制度层面推进这项创举。
  去年9月,嘉兴市从公安、劳动、计生、教育、卫生等部门抽调公务员,组建全国首家地级市新居民事务局。到去年底,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覆盖市县、街道、社区的综合管理模式。
  嘉兴市180万外来人员中,有66万人可申领《临时居住证》,65万人可申领《普通人员居住证》,15万人可申领《专业人员居住证》。为了完善相关配套,嘉兴市本级财政每年仅用于新居民子女就学的投入高达1亿元左右,计划生育也需要每年投入3000万元。
  而对现有160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浙江省来说,如何创造一个“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正是有关部门设计居住证制度的初衷。
  2006年9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农民工登记管理办法,加快相关立法修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取消暂住证制度,转而实行居住证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消除城乡差别。
  2007年4月起,浙江省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赴嘉兴、慈溪专题调研,并很快确立了居住证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我们是绕过了户口来设计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延伸。”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局长翁勤雄表示,拿到居住证的外来务工者,仍旧享有原户籍地土地承包权、计划生育权等各项权利,而一旦他离开嘉兴,居住证上的“市民待遇”也就随之取消。
  翁勤雄认为,这种改革模式可操作性比较强,避免了户口突然无条件放开带来的财政供给和城市承载力问题。“如果将依附在现有户籍上的各种政策和福利逐步剥离,就能实现新老居民同领一本《居住证》,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他说。
  浙江大学EMBA中心主任范晓屏表示,“居住证”激活了以前在暂住证制度中被封存的各项平等公民权利,是由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月31日 编辑:蔡文清)
  
  点评:绕过户口来设计原来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浙江的“居住证”制度是现有制度下具有操作性的、有益的对社会管理体制及工作的拓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