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望资本家救农民是靠不住的

2008-12-29 00:00:00李昌平
中国市场 2008年20期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不是非农民。最关键是要帮助农民提升能力,或保护农民或组织农民或武装农民头脑或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而不是靠资本家救农民或带农民。中国农村现代化应走日本而不是菲律宾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菲律宾经历了3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之路,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典范”,现代化水平仅次于日本。在菲律宾快速发展时期,香港、台湾、韩国的大量劳动力输出到菲律宾就业。
  但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菲律宾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民生活日趋艰难。今天的菲律宾,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10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总计约800万人在海外打工,仅在香港就有7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女佣。
  在菲律宾走向衰落的同时,日韩台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新典范。菲律宾的日益衰落和日韩台的快速发展,原因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怎样对待农民、农村和农业。
  在学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拉美化”的问题,很少有人将菲律宾和日韩台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在人口密集、农民占多数、人均资源少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到底该走什么道路?中国是该学欧美、日本,还是菲律宾?这是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菲律宾道路的失败
  
  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在美国的影响下,菲律宾师从美国,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精英阶层坚定认为,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必须依靠资本的力量改造小农和农村。
  在菲律宾政府和知识精英的主导和支持下,西方农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控制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农民只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破产,被迫失去土地做资本家的农业工人。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资本家和地主所需要的农业工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失地和失业农民涌进了城市。然而,随着韩战的结束和冷战的趋缓,城市的就业岗位增长下降,进城的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失业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军人走上政治舞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