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世界性大宗水果,我国是世界产桃大国,在生产条件与消费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国桃产业存在着果品品质不佳,果农效益不高等难题,制约了我国桃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在分析我国桃产业存在优势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桃产业的发展对策,在桃产业区域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开拓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桃;优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桃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世界性大宗水果,我国地处东亚,地域辽阔,生态气候类型多样,是优质桃的适宜产区。2000-2006年我国桃平均收获面积为54.94万公顷,产量为603.9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5%,产量和收获面积均占世界首位。但我国桃在国际鲜桃贸易中所占份额却极小,2006年我国桃出口仅为17.59千吨,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4%,居第十位。因此发挥我国桃产业的优势,分析与桃产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对提升我国桃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桃产业的优势
1、生产条件优越,适宜种植范围广、成本低
桃树栽培起源于我国西北的陕甘地区,现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东、华北、西南、东北五个产区;华东桃产区以南方品种群为主;西北和华北桃产区几乎所有的品种群都有栽培;南方桃产区更适合发展早、中熟品种;而北方桃产区发展中、晚熟品种具有优势;西北的陕甘桃产区发展早、中、晚熟品种都有优势,同时也是设施桃发展的重点区域。
水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果品的成本构成中,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40%左右。在欧美等国家,一般果品每公斤售价低于0.5美元,就会出现亏损,而我国鲜桃价格每公斤人民币2元,生产者就有利可图,因此我国鲜桃在成本方面我国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消费习惯与市场优势
从世界桃的贸易情况来看,欧洲和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鲜桃市场,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都是较大的鲜桃输入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喜吃桃的习惯,且口味以甜为主。但是这些地区地处热带或亚热带,不是桃的适宜生产区。目前美国作为主要销售来源国,其桃一般含酸量较高。来自日本、韩国的桃个大,外观美,风味甜,品质优,但价格要高出很多。而我国桃对于亚洲地区来说,地域相邻,运输成本较低,风味相近,区位优势明显,因此鲜桃贸易前景广阔。
二、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技术水平低,果品质量差
国际市场优质桃一般具有大果型、外观美、品质优、耐贮运等特征。我国桃一般果个较小,品质较差,肉质软,只能就近销售,而优质、硬溶、耐贮运的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甚小。主要原因在于:果农盲目种植,标准化、区域化生产还未形成规模;优良品种不足,先进的栽培与管理技术不到位;不注意水土保持,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只注重产量,树形不合理,挂果数量大,优质果率很低,比照桃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具有较大差距。
2、采后处理环节薄弱,果品档次低
长期以来,我国桃采后处理十分薄弱,许多果农甚至根本没有采后处理的概念。在美国等先进国家,鲜桃采摘后首先进行清洗、降温,尔后进行分级、包装、冷藏,销售。在分级时,淘汰残次果,实行优质优价;经包装、冷藏,保护果品,便于远销,提高果品档次。日本桃果销售店对桃果的分级和包装都十分重视。
3、生产组织形式落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桃的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方式,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没有能力采后处理,更谈不上打造知名品牌。而日本农户生产出的果实采摘后经初步筛选送到农协的选果场,利用较先进的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单果重分级、激光测糖和果实包装。农协解决了日本桃生产中规模小而分散的农户生产如何参与大市场的问题。
三、我国发展桃产业的对策研究
1、调整桃产业结构,发展区域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桃产业的总体效益。
(1)区域化生产
在我国主要桃产区应实行区域化生产,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应该统筹考虑交通、储运、科技、加工、贸易出口等一系列因素。统筹规划布局,推广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