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出口创汇”经济政策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分析和物流行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新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在新宏观经济政策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网络;产业结构调整;加工贸易;出口退税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一直是我国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实现“出口创汇”、缓解我国外汇短缺的两项主要对外政策。加工贸易是指由国外厂商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及产品设计方案,国内的生产厂家依据国外厂商的设计图纸或货样进行加工装配成成品后复运出境的一种对外贸易方式。出口产品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
一、对外贸易政策促使我国物流网络形成东部沿海发达,中西部内陆落后的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进出口通关环境、劳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97%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大部分外向型生产制造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包含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型企业达到数十万家。其对外加工贸易总额占到全国对外加工贸易总额的97.4%以上,东部地区物流量占全国物流总量六成以上。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东部地区物流业的繁荣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原动力。同时,东部地区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也为本地区物流网络的搭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国绝大部分物流节点设施,诸如物流园、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大部分设立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外向型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受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经济发展速度、生产制造技术水平、企业规模等均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多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以下就物流网络建设、物流发展环境、物流效率、保税物流业务等进行比较分析。
1、物流网络建设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于它的沿海区位优势,在国内外生产制造的强大需求推动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以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节点设施为核心,以发达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线路为纽带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网络的搭建;中西部地区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迟缓。中部地区基本完成了交通网络骨干线路的建设,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空港等结点设施业已规划完毕,部分已经在建或建成。西部地区正大力修建交通基础设施,物流网络节点设施规划尚在研究中。
2、物流发展环境
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秩序规范,国际化水平较高,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意识较强,物流外包现象较为普遍,物流发展环境成熟;中西部内陆地区从外部引进的专业物流企业较少,大部分物流业务由当地传统货运企业承担,仍以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为主,市场垄断特征明显,物流发展环境较差。
3、物流效率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各种类型、规模的物流企业云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物流效率较高,基本可以满足本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有关国际国内物流运输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受当地经济总量和物流发展水平的制约,物流活动基本由本地区传统的货运企业,主要以提供本地区运输、仓储服务为主,综合服务服务提供领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流效率较低。
4、保税物流业务
东部沿海地区已适应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需要,形成了完整的保税物流服务体系,可提供多种类型的保税物流服务,保税物流量很大;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很少,保税物流量很小。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对我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局限性
虽然在“出口创汇”政策的带动下,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加工贸易型企业的飞速发展,更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加工贸易型企业也不断的暴露出其自身的不足:
(1)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国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等领域缺乏竞争力。
(2)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其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大范围开展加工贸易。
(3)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近些年来,在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带动下,我国进出口顺差愈来愈大,导致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引起了诸多国际贸易争端。
(4)原材料资源利用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的资源有效利用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充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
因此,为了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对我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1) 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自2007年开始,我国针对“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密集出台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宏观调控政策:
2007年7月1日 ,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调整了2268项涉及服装、鞋帽、箱包、玩具、自行车、家具、皮革毛皮制品、羽毛制品、塑料、橡胶制品、风扇、摩托车等多种出口“强劲”的产品出口退税税率。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十位商品税号,占全部海关商品编码的15%。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一是东部地区新设立的外贸企业,不予批准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业务;二是中西部地区A类和B类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管理。
从以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来看,政府在未来的规划中将继续加大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力度,控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通过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政策,完善扩大进口的支持政策。积极增加进口,重点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鼓励一般贸易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而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的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
但从国家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实行经济政策的差别对待,也可以看出国家期望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新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
因此,在未来中长期发展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必将立足于自身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向科技创新和贸易服务这两个方向方面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高科技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中心,经济的发展将向技术创新和服务型方向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将发挥其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承接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及生产制造型企业,成为我国产品新的生产、组装、制造基地,经济的发展将向生产制造和加工贸易方向发展。
(2)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对我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影响
在新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带动下,服务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战略也必将随着我国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调整而重新调整、我国物流网络布局也必将伴随我国生产制造产业的战略转移和重新布局而产生新的变化。我国物流产业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物流网络体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显现以下四个特点:
在物流网络建设上,东部沿海地区将是我国未来的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心。产品的科技含量、精密性、附加价值等将会有极大的提高。企业之间深层次的加工合作也将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物流服务更趋向于灵敏化、及时化、准确化发展。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向覆盖面更广、货物通过速度更快等方面完善发展,最终形成覆盖全区的发达的成熟的物流网络格局。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未来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加工贸易中心,将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生产制造潜力,借鉴东部沿海的地区的物流网络搭建经验,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格局。
在物流企业及服务方面,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经过激烈竞争后的物流市场将会形成以实力强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为主,以提供专业化的中小型物流企业为辅,形成结构合理、主次分明的格局,物流服务的综合化和专业化特征明显;同时,随着中西部市场的不断开拓、成熟、发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不断进入中西部地区,其物流服务也由单一的运输、仓储向多元化、综合物流服务等方向发展。
从物流发展环境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全球化、国际化水平愈来愈高,物流外包理念深入人心,物流外包服务将高度专业化并深入到生产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企业也将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地需要而大力发展物流外包业务。
对保税物流业务,由于加工贸易中心“西进”,东部沿海地区各主要港口和保税物流节点设施将作为中西部地区保税物流圆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进口货物暂存地,保税业务逐渐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区域内的分拨配送业务将会大大减少;中西部地区保税物流将会逐渐发展成熟,与东部地区港口、码头保税物流园区/中心联系日益密切,提供各种保税物流服务。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随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制造中心、加工贸易中心“西进”的步伐逐渐完成,必然引起我国物流格局的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加工贸易中心不断西移,以加工贸易为依托的保税物流业务也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最终将形成以中西部地区为核心,以东部沿海港口、保税物流结点设施为起点的新的保税物流体系。
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物流联系将日益密切,中西部地区广阔的物流市场将会逐渐的被充分地挖掘,东部地区以出口为主导的出口型物流服务体系逐渐转向以进出口平衡为导向的物流服务体系,并立足于沿海、沿江等区位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国际物流业务。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则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逐渐建立起以服务于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体系。
③东部地区的物流货运品类将以产成品和零部件的出口,以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为主,中西部地区主要以区域内资源型产品、半成品和零部件的运输和仓储为主要特色,生产制造企业间的物流量将极大地提高。
④东部地区逐渐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出口的通道,本区域内的物流量逐渐下滑,但与中部地区之间的物流量将会出现飞速的攀升;中西部地区则逐渐成为出口产品的主要货源地和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产品的主要消耗地。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经济产业布局的脉络愈来愈清晰,调整的步伐愈来愈快。东部地区对外出口型企业通过立足内需,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科技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战略转移、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资本输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方式应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加紧转型升级。而服务于生产企业的物流企业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应对我国经济产业布局的大调整;如何配合生产制造企的转型升级而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如何在调整期间探索出新的业务模式、新利润增长点等,都是摆在物流企业面前的一道道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7]90号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guonei/hgjj/20070619/16013704756.shtml.
[2]顺差创新高: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方式亟待改变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0727/04401566500.shtml.
[3]滕晓.外贸政策调整:内资企业受冲击最大远高于外资 [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7/30/t20070730_12352992_1.s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