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汇率

2008-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8年24期


  曹远征:物价下降恐怕需要3到5年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日前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是对心理预期的影响。短短几个月,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股价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只能说是心理因素的作用,稳定心理预期变得十分重要。
  曹远征认为,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说,如果CPI指数能控制到4.8%以内,就说明政策已经到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物价会降。目前的物价上涨是因成本推动而引起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涨幅,但它不能消除成本推动的原因,想消除这个原因需依靠节能降耗、调整工业结构。这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恐怕需要3到5年时间。(摘自:《广州日报》2008年4月7日 编辑:张小玲)
  
  吴敬琏:目前不能管制物价 调高准备金率回报低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在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90周年庆祝活动时表示,目前的经济情况,最不能做的就是管制或者冻结物价。资源价格太低正是造成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吴敬链表示,我们的经济体以及经济总量很大,地震事件的影响是有限的。
  吴敬琏还指出,货币要紧缩固然是目前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之一,但人民币汇率要加快升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他提出,在人民币升值后,国家可以采取相应的财政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税就可以是其中之一。(摘自:《东方早报》2008年5月15日 编辑:张小玲)
  
  邓聿文:建立与物价、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日前撰文指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起到全民分红的作用,又能避免全民分红弊端的替代办法。他认为,这一办法就是建立与物价和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
  邓聿文表示,建立与物价和GDP挂钩的收入增长机制的核心就是找到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均衡点,使工资水平调节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政府的责任则是及时启动财税激励,对于一些企业要给予相应的工资增长专门税收减免,并将减免的税收作为工资支付给普通职工,以此抵消CPI上涨的压力。因为如果单由企业独立担负涨工资的压力,极易导致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从而使得企业势必要将这一成本压力转入销售环节的产品价格中,促使物价进一步上涨。这是一个能够保证职工工资和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6日 编辑:张小玲)
  
  胡月晓:国际米价暴涨带来海外农业开发机遇
  
  世华财讯上海证券研发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日前撰文指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米价等粮食价格的波动,对米价等粮食价格干预的“抽薪”之策均在于确保足够稳定的粮食产量。
  对于农业开发的国际投资而言,不论资本输出国还是输入国,对农业投资通常持欢迎态度,农业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限制一般较少。我国人多地少,又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潜力有限。此外,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处于小型化生产模式,比较精细,不似西方国家对化肥和能源比较依赖。相对国外的转基因技术,我国的种子生产技术如杂交稻等是一种安全的农业技术,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中国的中小规模农垦开发模式也更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可靠农业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的国家,通过海外农业开发,为缺粮国家增加粮食生产甚至增加到可出口,是双方共赢甚至是造福全人类的举动。
  推进海外农业开发,不仅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防范和化解粮食市场危机,调节国内粮价过快上涨的有效手段,而且为我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抓住当前机遇,拓展海外农业开发,大有潜力可挖。(摘自:《中国证券报》2008年4月25日 编辑:张小玲)
  
  谭雅玲: 可考虑人民币一次性贬值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出自我承受范围,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中国经济调整和企业利益需求,保护中国金融主权、财富资源以及政策自主性。
  谭雅玲指出,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汇改以来已达到18%的升值幅度,但中国想通过升值来解决的问题未见缩小反而扩大和加重,包括了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投资过度等。甚至还有观点建议推进人民币更快的升值以抑制通胀,但事实是人民币快速升值,通货膨胀却又快速上涨。
  谭雅玲表示,货币升值不可能消化通货膨胀压力,舆论和预期是在刻意推高人民币,而不是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以及金融矛盾。
  谭雅玲认为,一次性人民币贬值是打消预期的重要措施,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超出国际惯例与趋势,不必过于担忧国际舆论的谴责或压力,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就是这样应对美元贬值的。(摘自:路透新闻 2008年5月7日 编辑:张小玲)
  
  吴向宏:人民币升值进程应当停止
  
  国际商业顾问吴向宏日前撰文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潜在危害相当巨大,绝不可不察。
  吴向宏表示,首先,推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已经从过去的中国出口顺差导致的人民币走强,变成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导致的美元走弱。现在人民币升值,已经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因为资金面,升值进程已经“泡沫化”。而这种泡沫化进程随时可能反转。其次,国际油价在去年底的高涨以及粮价在最近的上涨都说明,过去几年的所谓全球流动性过剩时期,已经从开始的资产泡沫阶段进入到资源类商品乃至基础类商品的价格补涨阶段。最后,鉴于目前中国国内资产价格已经高企,以及热钱在境内已经基本完成建仓的事实,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防止热钱流入的意义已经不大。
  与此同时,上万亿短期投资流出中国的可能性却不断增加。假若前述两种反转——美元由弱转强,或者全球流动性过剩转为紧缩——的任何一个发生,哪怕只是出现苗头,都有可能导致目前在中国持有惊人高仓位的热钱流出中国,从而成百倍地放大流动性紧缩危机。而人民币如果继续升值,无疑是给热钱继续让利,鼓励其出逃。
  吴向宏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可能出现数个拐点。为防止中国金融体系在拐点到来时再度措手不及,货币政策应当具有前瞻性,在目前或许就应当果断停止人民币升值。(摘自:《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4日 编辑:张小玲)
  
  何帆:汇率浮动 以动谋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日前撰文表示,在当前形势下,通过暂时尝试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可以成功打掉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放开汇率浮动,不仅不会导致混乱和失控,相反,破釜沉舟才能反败为胜,汇率浮动之后,才能以动谋定。
  何帆指出,如果实行人民币汇率小幅慢走,看似稳妥,其实风险最大。小幅升值最大的弊端是强化了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人民币升值没有到位,全世界的人们都会预期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这将使得货币当局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人民银行几乎成为外汇市场上美元的唯一买家。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都遵循着渐进主义的策略,但是在汇率问题上,不适宜照搬在其他领域里的历史经验。
  何帆认为,假如要尝试暂时放开汇率浮动,那么2008年上半年应该是最佳时机。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局势尚未好转,很多美欧金融机构遭受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出现了流动性的短缺,因此上半年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应该是资金流回美国。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快,国际资本尚无暇顾及中国。如果到次级贷款危机尘埃落定,那么国际资本很可能会重新扑向新兴市场,到那时候,汇率调整会难上加难。(摘自:何帆本人博客 2008年4月25日 编辑:张小玲)